(1)提出了一种矿井直流电法偶极-偶极超前探测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通过建立不同的地电模型,将该方法和传统单极-偶极超前探测装置的探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探测精度与分辨率远高于传统的单极-偶极装置,并且在井下应用时减少了无穷远供电电极的布置,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矿井直流电法偶极–偶极超前探测装置模拟及其应用
矿井直流电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理论成熟、探测效果好等优点,在过去30多年间被广泛应用于探测巷道顶、底板和掘进工作面前方的含导水构造,成为《煤矿防治水细则》推荐的主要物探方法之一。煤矿井下直流电法三极超前探测装置最早由李学军提出,该方法又称为定点源梯度法或单极−偶极法,即在掘进巷道工作面布置供电电极A,离巷道工作面较远位置布置供电无穷远电极B,在已掘巷道内等间隔布置测量电极MN测量电位差,给出了超前探测资料的半定量解释方法。程久龙等研究了单极−偶极直流电阻率法超前探测装置的原理,并提出了几何作图法确定电性异常体位置。为提高解释的准确度,刘青雯在定点源梯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三极超前探测方法,即在掘进巷道工作面布置3个等间隔供电电极A1、A2、A3,在已掘巷道内等间隔测量电位差,进而突出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赵冠宇等和高卫富等基于COMSOL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三点三极超前探测的地电响应特征和有效探测距离。为压制井下干扰提高探测精度和分辨率,韩德品等提出七点供电三极测量的超前探测装置。
然而,国内某些学者曾对直流电法三极超前探测装置的有效性提出质疑。黄俊革等通过大量的模型计算得出仅利用电阻率极值位置难以准确解释掘进工作面前方的地质异常体。强建科等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掘进工作面前方存在低阻异常体时只能引起视电阻率曲线的单调下降,难以判断低阻异常体的空间位置。李飞等针对直流点电源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出该方法对掘进工作面前方异常体存在弱敏感性,实际应用中难以有效识别异常体的大小和位置。张平松等认为点电源场球壳理论不适用于超前探测实测资料解释,需配合多种方法综合预报与解释。罗国平通过分析研究三极超前探测解释成果与实际不符的案例,提出需在接地电阻及数据采集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王鹏等针对上述质疑,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异常距离与异常特征参数极小值之间的关系式,证明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王敏等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巷道对三极装置探测效果的影响,认为该装置对巷道工作面前方的低阻体反映不明显,难以圈定异常体位置。阮百尧等和张力等认为单极−偶极装置存在探测距离有限,易受巷道条件等因素影响,提出了坑道直流电阻率超前聚焦探测新方法,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法可有效探测坑道掘进前方不良地质体的存在。李术才等针对三极观测装置易受到测线附近旁侧异常干扰等因素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同性源阵列电阻率的超前探测新方法,经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验证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演出含水构造位置。高卫富等建立巷道超前探测三维地电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对比分析了二极、三极装置和四极装置对不同距离低阻体的响应特征,进而得到三极装置对异常体的响应程度较低,四极装置对异常的响应更为明显且能够准确识别出异常体的横向位置。
基于施工方便、偶极装置分辨能力最强的考虑,为提高超前探测精度和井下数据采集的施工效率,笔者提出了矿井直流电法偶极−偶极超前探测装置,该装置将三极装置中的供电电极A与无穷远供电电极B均置于掘进巷道工作面附近,测量电极MN等间隔置于供电电极AB后方采集数据。通过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不同装置之间的探测效果,确定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开展现场试验,与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结果对比分析,确定了低阻异常位置,经钻探验证偶极−偶极装置的探测结果准确。
图 1 偶极−偶极超前探测装置施工示意
图 2 全空间偶极子源电位等值线分布
图 3 均匀介质不同探测装置地电模型
图 4 均匀介质不同探测装置超前探测视电阻率断面图
图 5 块状异常体地电模型
图 6 块状异常体不同探测装置超前探测视电阻率断面图
图 7 板状异常体地电模型
图 8 板状异常体不同探测装置超前探测视电阻率断面图
图 9 井下实测数据归一化视电阻率曲线
图 10 井下实测数据反演视电阻率断面图
图 11 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视电阻率断面图
岳建华,男,1964年12月12日生,山东省济宁市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矿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州市劳动模范。先后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煤矿突水、火灾等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与装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空间伪随机张量电磁法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煤矿地质灾害隐患地面高精度综合探测技术”和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矿井多匝小回线瞬变电磁法理论基础研究”、“含导水构造的瞬态电磁响应特征与突水探测基础研究”、“巷道影响下全空间瞬变电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研究”、“突水预测的矿井直流电法理论与技术”等4项,主要参加973计划项目“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的基础研究”、863计划项目“矿井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国家发改委重大产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地震勘探”、国防173计划项目等。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研究方向
煤炭电法勘探,矿井电法勘探,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
主要成果
长期从事矿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基础理论研究,是我国矿井直流电法和矿井电磁法的奠基人之一,亲身经历并组织了煤层底板突水条件评价—顶板富水区探测—掘进工作面超前探—老窑采空区探测—采场顶、底板动态监测等不同阶段研究工作,先后建立全空间稳恒电流场理论和全空间多匝小回线瞬变电磁理论,分别针对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两大典型工作场所,形成了以矿井直流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电磁波层析成像和探地雷达为主要方法的地下超前探测技术体系。
来源:
岳建华,滕小振,习丹阳,等. 矿井直流电法偶极−偶极超前探测装置模拟及其应用[J]. 煤炭学报,2025,50(1):564−571.
YUE Jianhua,TENG Xiaozhen,XI Danyang,et al. Research on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ne dipole-dipole advance detection device by direct current method[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25,50(1):564−571.
策划丨韩晋平
责编丨刘雅清
编辑丨李莎
审核丨郭晓炜

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成立于2015年,拥有科技期刊21种。其中,SCI收录1种,Ei收录5种、CSCD收录6种、Scopus收录7种、中文核心期刊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4种,是煤炭行业最重要的科技窗口与学术交流阵地,也是行业最大最权威的期刊集群。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本平台刊登的《煤炭学报》所有稿件均按照国家版权局有关规定支付了相应稿酬,《煤炭学报》享有稿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