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网络首发||瞿赞研究员:CVOCs对吸附剂低温吸附零价汞的影响

2025-04-02

创新点  

零价汞(Hg0)和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CVOCs)因其高毒性及易迁移转化等特性,可在大气中形成多种二次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类及环境健康。然而,针对工业烟气中Hg0和CVOCs共存的控制难点,目前还鲜有关于CVOCs对Hg0低温吸附的影响研究。本文通过多材料、多角度的实验设计与机理分析,揭示了CVOCs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机制,为工业烟气中Hg0和CVOCs的协同控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通讯作者简介  


瞿赞   研究员
瞿赞,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重金属排放控制技术及关键材料、焚烧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及装备等。已发表相关SCI论文150余篇(其中30余篇发表在环境领域的重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论文他引超过5000次(ESI高被引论文5篇),获得70项授权发明专利。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株洲冶炼集团等铅锌冶炼烟气硫/汞减排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并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五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第一作者简介  


洪钦源   博士后
洪钦源,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关注工业烟气、油气重金属污染控制及关键功能材料开发。已发表相关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5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篇)、ACS ES&T Engineering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曾获国家奖学金、“高廷耀”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等荣誉;目前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

CVOCs对吸附剂低温吸附零价汞的影响


作者

洪钦源1,蔡香玲1,高冠群1,徐浩淼1,瞿赞1,2,*,晏乃强1,2

单位

1. 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上海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基金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2436004)

2.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4ZR1431900

识别上方二维码获取全文

    摘要    

零价汞(Hg0)和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CVOCs)因具有高毒性、高迁移转化等特性,易在大气中形成多种二次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类及环境健康,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作为重要的污染来源,工业烟气中Hg0和CVOCs的控制是研究的热点及难点,目前还鲜有报道CVOCs对吸附剂低温吸附Hg0影响的研究。探究了不同常见吸附剂对Hg0的低温吸附性能,并以氯苯为例,考察CVOCs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制备活性炭及其改性材料、硫化物、金属氧化物3类材料,探讨了不同吸附材料在80~120℃低温下对Hg0的吸附活性及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g0吸附活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CuS/AC>CuS>Mn2O3>AC>HCl/AC。BET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类型与Hg0吸附性能间没有直接关系;而XPS结果进一步证明,CuS及Mn2O3中的氧化性物种(如Cu2+、Sn2-、Mn3+)为主要活性位点,可实现Hg0的化学吸附。加入氯苯后,CuS/AC、AC吸附能力不变,其他3种材料均有受到抑制,其中Mn2O3吸附效率下降超过50%。Hg0-TPD结果表明,在纯Hg0吸附时,CuS/AC、CuS中汞的主要存在形态为HgS;Mn2O3中汞的主要存在形态为HgO,但也存在物理吸附的Hg0;AC仅对Hg0进行物理吸附;HCl/AC中同时存在HgCl2和物理吸附的Hg0。加入氯苯后,CuS中汞的主要存在形态仍为HgS,而CuS/AC除了HgS还出现了Hg0,Mn2O3中出现了HgCl2的吸附组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吸附材料对Hg0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说明其主要受外扩散主导;而氯苯的共存促进了HCl/AC和Mn2O3对Hg0的化学吸附。此外,根据模型拟合结果,AC、HCl/AC、CuS、Mn2O3在氯苯共存时的Hg0吸附容量分别从842.5、573.4、55505.6、3352.6μg/g降低至730.3、181.7、5504.1、434.0μg/g。通过探索CVOCs对Hg0吸附的影响,对后续研究Hg0和CVOCs低温共吸附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背景 

汞是一种具有高毒性的化学物质,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在常温下以液态形式存在,易缓慢挥发进入环境。气态零价汞(Hg0)是可以通过大气进行跨国界传输的全球性的污染物之一,经过迁移及转化进入其他生态系统后,具有高生物富集性、高生物毒性和持久性等毒害特点。大气中的汞污染物还可以沉降到土壤、水体中,破坏生态系统。汞沉积物经食物链不断富集(同时在生物体内甲基化),造成汞污染区域内的生物体内汞含量比正常生态环境的生物高数百倍。因此,对汞的人为排放控制势在必行,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以减少汞的排放,国际上也共同制定了许多公约对汞排放作出限制。2017年《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生效,128个签约方自2020年起禁止生产和进出口含汞产品。

工业烟气(如燃煤、金属冶炼、垃圾焚烧等行业)是大气中Hg0的主要来源,而其生产物料或添加剂中的含硫、含氮、含氯物质在高温下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CVOCs)等气体物质,从而形成多污染物共存烟气。目前,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了SO2和NOx对去除Hg0的影响,而鲜有关于CVOCs与Hg0共存的影响研究。大气中的CVOCs自二十世纪初随着人类活动逐渐进入环境中,成为土壤和空气中无处不在的污染物,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VOCs甚至成为环境中最常被检测到的挥发性污染物之一。部分CVOCs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稳定性、难降解性(如CCl4的大气寿命可高达100年),这个特质使得它们一旦释放到环境中,便可以在环境介质中远距离传输,甚至还可通过全球分馏效应,实现从热带到温带、从温带到寒带的迁移,污染两极环境。由于部分CVOCs对人类潜在的致癌威胁而被列为重点污染物,受到严格监测和控制。我国出台的诸多排放与控制标准中都对CVOCs制定了严格的限值,如《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等。

汞的排放控制技术有直接冷凝法、催化氧化法、吸收法、吸附法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吸附法,其除汞效率高、选择性强、设备简单。活性炭作为最常见的吸附材料,可将烟气中的气态汞转化为颗粒汞,再利用除尘方式将其进行收集去除。此外,活性焦炭、生物质炭、活性炭纤维等炭基材料也发现有显著的脱汞效率。通过卤素改性可进一步提高活性炭对汞的化学吸附能力。熊银伍等研究表明,150℃时氯改性活性焦炭表现出良好的脱汞效率,且该趋势在实验范围内随Cl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孙青柯等研究了不同卤化盐改性对吸附剂脱汞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卤化盐有不同效果,其中铜卤化盐能显著提高脱汞能力,并且实验证实了其改性后对汞主要为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仅占极小的比重(<5%)。除了炭基材料,常见的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非炭基吸附材料(氧化铝、沸石、二氧化钛等)也常用于改性研究。XU等研究发现CuO改性后的TiO2能在低温段使脱汞效率达98%并保持一段时间,反应机理可能是Cu2+与废气中的Hg0反应被还原成Cu+,对汞进行了脱除。ZHOU等通过XPS研究发现Mn改性材料会捕捉进气中的O2并转化为化学吸附氧,促进Hg0的氧化。对于CVOCs的控制而言,可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是否改变而分为破坏性技术(热焚烧法、生物治理法、高级氧化技术、还原脱氯技术)和非破坏性技术(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等)。其中,吸附法是从废气中去除VOCs的一种典型方法,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常用的吸附剂有炭基材料,如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有序介孔碳、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生物炭、碳硅复合材料等。活性炭是研究最多的吸附材料,经济性高、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强,对VOCs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本研究针对Hg0和CVOCs的理化特性,合成潜在的吸附材料(改性活性炭、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以Hg0为主要去除对象进行吸附实验,考察吸附材料的吸附效率和容量,并探究CVOCs(以氯苯为例,Chlorobenze,CB)组分对不同材料Hg0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比表面积分析(Brunner-Emmet-Teller,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Hg0程序升温脱附(Hg0-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Hg0-TPD)等表征方法探索Hg0吸附机制及CB的影响机理,为进一步优化材料结构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部分图表 

图1 不同吸附材料在N2条件下对Hg0的吸附性能

图2 不同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比较

图3 CuS及Mn2O3吸附Hg0前后的XPS谱图


引文格式


洪钦源, 蔡香玲, 高冠群, 徐浩淼, 瞿赞, 晏乃强. CVOCs对吸附剂低温吸附零价汞的影响[J/OL]. 能源环境保护: 1-12[2025-03-21].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0311.

HONG Qinyuan, CAI Xiangling, GAO Guanqun, XU Haomiao, QU Zan, YAN Naiqiang. Effects of CVOCs on Low-Temperature Adsorption of Elemental Mercury by Adsorbents[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12[2025-03-21].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0311.


最新通知




往期回顾

2023年第1期


2023年第2期

2023年第3期

2023年第4期
2023年第5期
2023年第6期

2024年第1期

2024年第2期
2024年第3期

2024年第4期

2024年第5期

2024年第6期




2025年第1期



期刊简介

《能源环境保护》创刊于1987年,双月刊,ISSN 2097-4183/CN 33-1264/X,是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环境类学术期刊。主编由中国工程院高翔院士担任。主要刊载与能源环境保护有关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已被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DOAJ)、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 CAS)、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web)、欧洲学术出版中心(EuroPub)等数据库收录,连续6年入选《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T2级。在“双碳”目标下,将进一步聚焦学术前沿、荟萃科学发现、追踪最新动态、汇集最佳成果,推进降碳、减污、绿色低碳发展。



联系我们


电话:19558121964(同微信)

邮箱:office@eep1987.com

网址:www.eep1987.com


编辑|姚情璐

审核|金丽丽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