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客 您好
  •  | 
  • 注册
  •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卓越科学家”专题丨毕银丽教授:矿区复垦地接菌驱动植物–土壤系统中光合碳分配与稳定机制

2025-04-10
创新点
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原位13C同位素脉冲标记技术与代谢组学相结合,用于追踪光合碳在矿区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动态分配和稳定性变化。这种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不仅能够定量分析光合碳的分配路径,还能从分子水平揭示微生物调控碳循环的内在机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不仅能增加土壤碳库的总量,还能通过改变碳组分的稳定性,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同时调节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等代谢途径,影响光合碳的分配和稳定性。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矿区生态修复的理论体系,还为如何通过微生物复垦实现矿区固碳增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和思路,为绿色矿山建设和双碳目标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矿区复垦地接菌驱动植物–土壤系统中光合碳分配与稳定机制

作者:毕银丽1,2, 张可1, 肖礼1, 王董董1
单位:1. 西安科技大学 西部生态环境修复研究院;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黄河流域中上游分布着7座煤炭基地,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大规模采空沉陷区。煤炭使用产生的CO2排放占我国目前碳排放的70%,沉陷区成为绿色矿山固碳减排的重要阵地。同时“双碳”目标必将加速后矿业时代的到来,而沉陷区生态修复是后矿业时代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矿区绿色转型是顺应“双碳”“目标”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煤矿区土地复垦就是将废弃地恢复为可利用土地,但过度的人为干预也会增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绿色矿山建设目前已成为矿山行业减少碳排放、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所以双碳背景下的矿区生态复垦不仅是要改善土壤条件、达到矿区复绿,更重要的是提高植物碳储量,优化土壤碳捕捉能力,按照有利于生态系统碳汇方向进行恢复,从而提高矿区生态系统碳汇储量,维护矿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平衡。

碳循环是整个地球系统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的核心,土壤碳循环及其生态功能又被认为是该核心中的关键。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最主要部分就是土壤碳库。据统计,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2 m深的土壤可以储存2.4×105亿t的有机碳,远超大气碳库的碳储量。植物光合作用获得的CO2量比呼吸排放的CO2量多,在土壤中达到了碳汇的作用。光合碳是矿区土壤有机碳库累积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叶片吸收和韧皮部传输运移,最终以枯落物或者根际沉积的形式进入土壤,光合碳则以根系分泌形式参与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的碳固定,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形成、周转与稳定具有一定的贡献。目前碳稳定性同位素因其具有安全可靠、标记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清晰的示踪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流动与分配。基于前人的经验与成果,本文利用原位同位素脉冲标记技术探究光合碳在矿区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传输与分配特征,明晰其分配策略,对于增加矿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顺应碳中和目标实现矿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菌根修复是加速矿区生态系统内部优化,增加矿区土壤有机碳积累的重要手段。其中AMF是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的一种土壤真菌,能与80%的陆生植物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毕银丽等2012年在黄土高原神东采煤沉陷地建立了微生物复垦基地,进行了大量的监测研究发现接种AMF 7 a后,土壤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养分含量显著提高,并且AMF通过共生机制与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来调节矿区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的循环。AMF与苔藓结皮结合可提升生物结皮中叶绿素a含量,以及覆盖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具有较好的固碳效应。同时AMF菌丝体的扩张定殖以及驱动矿物分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均会介导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稳定。光合碳进入土壤后,可分为2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容易被微生物利用的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另一种则是被较小粒径的矿物颗粒固封比较稳定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其中与AMF有关的球囊霉素蛋白不仅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之一,还可以促进土壤颗粒形成稳定团聚体,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土壤中的活性炭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也是衡量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指标。因此,探究长期菌根复垦下矿区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与稳定机制,是挖掘矿区复垦土壤固碳潜力,支撑煤矿区高质量发展和能源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且符合绿色矿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代谢组学可以对小分子物质的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监测,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探究植物组织对外界变化做出的响应。AMF定殖在植物根系,将其通过菌丝网络连接起来,并成为转移营养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AMF不仅可以为宿主植物提供矿质养分,还为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碳的通道。而且大分子量和小分子量物质均可以通过菌丝网络实现高效的信号传递,例如低分子量( < 1 kDa)的有机化合物氨基酸和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等,它们通常是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同时蛋白质的结构分子氨基酸还会影响有机碳的固存和稳定。所以结合原位同位素脉冲标记和代谢组学可以揭示菌根调控光合碳的分配策略与稳定的内在机制。

综上,笔者在大柳塔菌根修复试验示范区的紫穗槐接菌区和对照区分别进行原位标记,利用13C同位素脉冲标记方法示踪光合碳随时间动态的分配特征,阐明菌根复垦对光合碳在植株不同部位分配的调控、不同碳组分POC、MAOC的贡献,揭示菌根途径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固存的差异,最后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根际土壤代谢产物的变化,厘清菌根调控光合碳的分配策略与稳定的内在机制。以期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提高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能力,促进矿区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研究假设:① AMF可以提高光合碳向地下部分的分配,加快光合碳从地上部到地下部的流动;② AMF可以增加光合碳进入土壤稳定碳库的比例,有利于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固存。③ AMF通过调节参与碳代谢途径的化合物的代谢,最终影响土壤光合碳的分配策略。

摘要
ABSTRACT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植被恢复联合已成为矿区沉陷地生态修复关键复垦技术,探究菌根修复多年后矿区植物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积累与分配现状及稳定,对于深入明晰矿区菌根复垦后植物–土壤碳固定流动过程、实现矿区固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大柳塔菌根修复试验示范区紫穗槐样地的接菌区与对照区,采用原位13C同位素脉冲标记试验,采用碳同位素及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长期菌根复垦下矿区光合碳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分配及稳定策略。结果表明:叶片光合固碳后沿叶—茎—根—土的路径向下运移,长期菌根修复能增加光合碳在矿区植物–土壤系统中的积累量,标记接菌区平均光合碳富集总量是标记对照区的1.3倍;接菌提高光合碳向地下部(植物根系及土壤)的分配比例,标记接菌区地下部分配比例及平均富集量比标记对照区多13.4%,299.3%。光合碳13C进入土壤后,更多地以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形式存在,其中光合碳13C在MAOC中的平均富集量标记接菌区比标记对照区多分配了246.8%,标记接菌区13C-MBC净富集量是标记对照区的4.5倍,维持了土壤碳库的稳定,同时菌根提高土壤有机碳转化的能力,有利于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固存。结合代谢组学的结果发现,AMF菌丝网络通过调节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有机氧化物、苯丙烷和聚酮类等相关化合物的代谢,影响了酪氨酸代谢、糖解与糖代谢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等碳代谢途径,最终实现土壤中光合碳13C的富集以及有机碳库的稳定。综上,微生物菌根复垦既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库积累,又可以调控有机碳库的转化与稳定,是矿区土壤实现固碳增汇的优选方法之一。
部分图表

图 1  野外原位13C同位素脉冲标记示意

图 2  标记后δ13C的动态变化

图 3  光合碳13C在植物−土壤系统中地上地下部分的分配比例

图 4  光合碳13C在植物−土壤系统地上地下部分的富集量

图 5  根际土中光合碳13C在POC和MAOC中的分配比例

图 6  根际土中光合碳13C在POC和MAOC中的富集量

图 7  光合碳13C在MBC中的富集含量

图 8  不同处理下根际土差异代谢产物占比

图 9  不同处理下代谢物OPLS-DA分析

图 10  不同处理下代谢物的火山图分析

图 11  接种AMF和CK处理下差异代谢途径

图 12  代谢物与AMF处理和CK处理下土壤中13C的富集量的Mantel分析



作者简介

毕银丽,女,陕西米脂人,西安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委会副主任、煤炭行业生态修复工程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西部矿区生态修复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研究

主要成果

建立起微生物修复关键技术和方法。成果“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土地复垦的微生修复技术与应用”(第一完成人)和“生态脆弱区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和地表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第六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主持国家级项目20余项。累计培养博硕研究生100余人,授权专利45件,软件著作权12项,团体标准14项,全国优秀科普作品1项,发表文章200多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先进个人、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孙越崎能源大奖等荣誉称号。


来源:

毕银丽,张可,肖礼,等. 矿区复垦地接菌驱动植物−土壤系统中光合碳分配与稳定机制[J]. 煤炭学报,2025,50(1):572−583.
BI Yinli,ZHANG Ke,XIAO Li,et al. Mechanisms of carbon distribution and stability in the photosynthetic processes of plant-soil systems influenced by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during reclamation of mining area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25,50(1):572−583.


策划丨韩晋平

责编丨宫在芹

编辑丨李莎

审核丨郭晓炜







煤科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成立于2015年,拥有科技期刊21种。其中,SCI收录1种,Ei收录5种、CSCD收录6种、Scopus收录7种、中文核心期刊9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1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4种,是煤炭行业最重要的科技窗口与学术交流阵地,也是行业最大最权威的期刊集群。



联系我们

联系人郭晓炜
邮   箱:guoxiaowei@chinacs.org.cn
网   址:www.mtxb.com.cn

版权声明:本平台刊登的《煤炭学报》所有稿件均按照国家版权局有关规定支付了相应稿酬,《煤炭学报》享有稿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赵云鹏教授等制备了NiCu/Al2O3催化剂并用于昭通褐煤温和条件下的热溶转化。NiCu/Al2O3中活性组分以NiCu合金的形式存在,且Ni和Cu之间存在相互作...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累计访问量:27676294,今日访问人数:10463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