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量身定制!中国1037座电厂退煤有出路

2021-03-17   来源:中国科学报

  3月17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CGS)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提出煤炭淘汰策略可以帮助中国实现碳中和,同时能满足改善空气质量、保障民生健康等多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文章同时提供了中国1000多个正在运行的燃煤发电厂的逐厂退出路径。

  

  碳中和的巨大挑战

  

  “中国提出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具有气候雄心的。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该论文主要作者、CGS全球煤炭转型项目负责人、中国项目联席主任崔宜筠教授对《中国科学报》说,“因此,短期路径尤为重要,尽早达峰不仅仅是为减排阶段争取时间,降低减排阶段的起点,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基础设施的锁定效应,减少资产搁浅,并降低长期的减排成本。”

  

  研究者认为,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这是对世界努力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C的重大贡献。然而,今天的中国仍然运转在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和经济结构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电基础设施,而且还在增长。

  

  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步淘汰煤炭。一份全面的煤炭退出策略需包括停止新增装机,并将能源系统过渡到经济上更可行、对环境更有利的可再生能源。

  

  “中国是全球煤炭消费的最大贡献者,但面临退煤挑战的并非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因此,中国对退煤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其他依靠煤炭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示范可行的退煤道路,为全球退煤提供经验。”崔宜筠说,“煤电退出是有挑战性的,但也是可行的。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确保逐步淘汰计划结构合理,同时实现空气质量、健康安全、电网稳定以及其他社会和经济目标。”

  

  有效的短期路径

  

  论文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一个系统的煤炭淘汰计划,以支持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同时也兼顾国家发展的多重需求。研究者通过对1037个正在运行的燃煤电厂的技术、经济和环境绩效综合评估,确定了一个分步实施的策略,以实现这种结构性的快速淘汰。

  

  论文由多个研究团队参与完成。合著者华北电力大学袁家海教授说:“这份燃煤电厂退出策略研究,强调了现役煤电机组是可以通过政策设计实现有序退出的。这其中包含三个关键点:一是停止新增煤电机组;二是快速淘汰根据技术、环境、经济指标识别的落后产能;三是对煤电定位进行调整,推动煤电由基荷电源向调节电源进行转变,以实现大多数机组在逐渐降低利用小时的前提下保障其运行年限。”

  

  研究者认为,现有燃煤电厂约有18%在当前标准下表现不佳,可以在短期内淘汰。这些煤电项目多在空气质量压力较大地区,迅速关停低效率机组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健康安全以及水安全和其他社会目标。

  

  剩下的大多数煤电机组将逐步降低利用率,在与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的路径下,仍然可以保障其运行实现设计寿命,以避免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以及区域间的不公平。

  

  另一个重要策略是尽快停止新的煤电项目建设。截至2021年1月,中国仍有超过88GW的在建燃煤发电项目,另有158GW在核准或前期准备阶段,如果全部实施,煤电总装机将增长22%以上。停止新建煤电项目可降低高成本设备资产搁浅的风险,提高现有机组有序退出的可行性和灵活性。

  

  “我们根据技术、经济和环境多指标分析,18%的现有燃煤发电项目(总容量为112GW)表现不佳,可以快速关停。”CGS中国项目联席主任余莎博士说,“为了实现中国的气候和发展目标,其余的在役燃煤机组至少可以再运行20年或30年,但必须逐步减少发电量,并在2045年实现退出,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C。”

  

  “美丽中国”必由之路

  

  “我还想特别强调的是,实现碳中和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必经之路,从健康安全、生态环境、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福祉等各个方面提升中国的国家实力。”崔宜筠说。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强行动,中国可以通过有序地逐步淘汰煤电来实现国内和全球的气候目标。”CGS中心主任、论文合著者Nate Hultman教授说,“除了说明适应于中国的退煤策略外,我们的方法还为世界各国的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行动模板,使他们能够在符合本国条件下逐步淘汰化石能源,从而加快向清洁能源的转型,保护子孙后代的健康。”

  

  CGS副研究学者、论文合著者Haewon McJeon博士补充道:“将厂级数据与国家层面的综合评估模型相结合,有助于决策者了解从取消新建项目到逐步淘汰所需采取的关键步骤,从而使全球走上低碳能源未来的道路。”。

  

  “中国雄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为国内深度环境治理、绿色经济复苏,乃至技术和产业升级都提供了全新机遇。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转型的绝佳时期,要想收获这多重愿景的果实,行动宜早不宜迟。”崔宜筠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786-0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