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越崎先生
“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是为了纪念孙越崎先生为中国工矿事业做出贡献而设立的,其目的是支持和资助能源、教育活动,培养人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后备人才的成长。
奖项简介
孙越崎基金委员会设有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1992年设立,2001年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由科技部批准登记备案,包括能源大奖、青年科技奖2个奖项,另设煤炭、石油高等院校优秀学生奖及家乡教育奖,每年评审、颁奖一次。截止目前(第二十五届)累计已奖励2360人。
能源大奖获得者在能源基础理论突破和科技进步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91位获奖者当中已有25位当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青年科技奖获奖人员基本都具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且大部分具有高级技术以上职称和博士学位,承担了国家和行业的重大科研和教学任务,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优秀学生奖获奖人员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的佼佼者,在学习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孙越崎家乡教育奖获奖的教师在教学和提高学校总体素质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奖的学生多数在高考、中考中名列前茅,或是各种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奖者,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和学生干部。
二十多年来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在历届主任的领导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始终以支持和资助能源科技教育活动、奖励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为宗旨,继续保持和发扬孙越崎先生的高尚品德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努力做好发展能源科技教育工作,现已成为促进中国能源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1992):黄伯翔、高得利
第二届(1993):刘天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明安、胡见义(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届(1994):钱鸣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叶贵钧;牟永光、李鹤林(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四届(1995):陈志清、华福明、王启民、黄第藩
第五届(1996):陆士良、范国强、王宏琳、韩大匡(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六届(1997):张荣曾、钟亚平、石广仁、蒋阗
第七届(1998):卢鉴章、郭励生、王铁冠(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琪
第八届(1999):崔广心、金太、严大凡、沈平平(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九届(2000):贾承造(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天民、袁宗本(中国工程院院士)、史元伟
第十届(2001):谢和平(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葛家理、陈建军
第十一届(2002):王安(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千庭、宋万超、钱荣钧第十二届(2003):童晓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三届(2004):袁士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四届(2005):苏永地、王虹
第十五届(2006):李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耀荣、张喜武、葛世荣
第十六届(2007):周海民、赵文智(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卫修君、康红普(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七届(2008):徐志强、刘合(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建功、刘炯天(2009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八届(2009):孟英峰、卞德智、宁宇、李伟
第十九届(2010):宋国奇、孙继平、黄福昌
第二十届(2011):张玉卓(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 )、石智军、王招明、李根生(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第二十一届(2012):于斌、朱真才、赵贤正、金之钧(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二十二届(2013):刘乃震、宋考平、王佟、金智新(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二十三届(2014):伊茂森、王继仁、 孙金声、 姜伟
第二十四届(2015):王香增、顾大钊(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金洲、王金华
第二十五届(2016):王家臣、祁和刚、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张玮、张来斌
第二十六届(2017):张建国、王国法(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凤久、程杰成
孙越崎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第二届(1993):赵跃民、孙永联、葛世荣、赵大庆、孙继平、张玉卓(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茂安、鲁宝珠、袁亮(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昌纲、朱建林、钟宁宁、邓小力、徐文荣、张伦友、周华安、郑晓东、袁士义(200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汪绪刚、韩勇
第三届(1994):肖兴明、汪云甲、黄福昌、马念杰、黄乐亭、杨仁树、高延法、闫振东、霍全明、刘文锴、徐凤银、赵文智(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耀荣、李琪、庞雄奇、周晓君、李健、丁云宏、马涛、陈韶生、王全
第四届(1995):雒昆利、姜福兴、周兴旺、何国峰、罗海珠、王俊峰、曲天智、卞正富、王冲、佟伟、穆龙新、张文正、宋长松、杨池银、白贵林、国九英、陈勉、郑俊德、周英操、陈树民
第五届(1996):赵树彦、龙志阳、王彩根、王春秋、宁德义、马云东、汪崇建、邓胜徽、赵景茂、段书府、刘汝山、张廷山、吴兴利、许波云、杨维好、吴小林、刘德平、廖前进、余梅卿、孙东方
第六届(1997):刘志强、张瑞新、蒋卫粮、谭国俊、周少雷、段中会、邵龙义、葛宜掌、景国勋、寇子明、侯建国、董谦、卢双舫、撒利明、鲍晓军、李志平、卢拥军、何展翔、罗云、金学智
第七届(1998):郭荣星、张玉平、康立军、尚涛、马刚、龚建宇、李长录、陈庆敏、田立俭、梁冰、齐振林、向波、况军、雍学善、王为民、贾爱林、朱建华、张鹏、李文魁、林承焰
第八届(1999):聂雅铃、万秀芳、刘炯天(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金刚、谭永杰、刘青平、齐永安、郑茂全、程建远、阚志生、沈琛、王兆江、李永林、甘利灯、张斌、付建红、钱峥、王贺林、侯读杰、黄伏生
第九届(2000):张延松、戴华阳、闫少宏、岳东、祁峰、张建国、唐书恒、叶建民、雷长群、马贺平、王大力、李志荣、何开泉、王路强、康万利、张烈辉、贾英兰、李剑、孙焕泉、曾大乾
第十届(2001):张良、周晓敏、秦跃平、徐三民、郭凤仪、马芹永、李全生、李海燕、谢宏、刘明举、陈锋、孔凡群、刘登明、周新源、张来斌、练章华、刘新福、杨少春、姜喜庆、运志森
第十一届(2002):孙伟、洪益清、涂兴子、窦林名、滕永海、文光才、齐庆新、宋生印、范立民、靳奉祥、张书瑞、刘秀平、李杰、宋文杰、常毓文、谢朝阳、杨华、刘一江、李丕龙、刘清友
第十二届(2003):刘贤功、赵新伟、何树山、江同文、胡勇、谈玉明、阎相宾、张煜、胡玉峰、李长俊、虎维岳、孟昭平、元晓冬、王成师、孙东玲、谭云亮、郑军、李爱启、王志清、岳建华
第十三届(2004):田作基、冉贤华、骆发前、汪永利、王研、罗、涛、吴信荣、张传进、刘向君、王中华、王恩元、邓军、代世峰、伊茂森、辛新平、张俊英、张炳福、赵英利、郝世俊、符东旭
第十四届(2005):范子菲、霍进、李培明、石前、肖润德、王红庄、高文金、邢艳娟、杨德相、易发新、马世志、文虎、冯立杰、孙希奎、周宏伟、周常飞、赵洪亮、胡敬东、富强、潘立友
第十五届(2006):霍春勇、陈业全、董月霞、郝玉春、宇波、周福建、王峰、吴迪、王贵重、杨海军、吕恒林、张斗群、张银亮、单智勇、侯宇刚、韩敏芳、门卓武、刘林、张瑞林、侯红伟
第十六届(2007):王力、汪海阁、巫芙蓉、朱卫红、肖坤叶、曹宏、马乾、魏兆胜、郭建春、丁士东、张伟、张馨、张东升、雷煌、马正兰、毕银丽、刘波、宋德军、贾明魁、夏军武
第十七届(2008):孙虎、李彦鹏、王宝江、陈发亮、张生根、袁进平、李国平、张锴、王红军、史卜庆、李方政、陈寒秋、林健、周福宝、姜翎燕、聂百胜、魏国营、陈红、杨科、杨晓杰
第十八届(2009):蔡振忠、许期聪、慎国强、罗金恒、蔡山、黄伟强、王权、冯其红、林元华、田中兰、朱红青、李伟、李学华、李文博、张福旺、杨韬仁、姚树玉、唐远游、刘见中、张寅
第十九届(2010):董绍华、王家进、戴彩丽、刘德基、王成祥、张继成、隋永莉、云露、刘忠群、葛红江、王灿明、王雪松、王翰锋、李学臣、邱锦波、陆菜平、杨玉中、赵宏伟、梁运涛、惠功领
第二十届(2011):王敏生、郭肖、朱光有、孙长宇、李茂、赵昆、尹成先、刘家洪、佘朝毅、胡宗全、王强、孙建荣、乔云英、陈旭忠、陈佩佩、赵毅鑫、金永飞、翟成、赵艳玲、潘永泰
第二十一届(2012):王强、冯国瑞、刘淑琴、吴拥政、谷红伟、胡兆锋、黄炳香、郝建生、童碧、潘俊锋、张金权、魏斌、袁光杰、付晓飞、何保生、王庆群、陈蕾、侯健、王峰、张雅君
第二十二届(2013):韩礼红、仝坤、杨云兰、昝成、周军、侯树刚、张烨、曹砚峰、李景叶、祝效华、张剑、张吉雄、纪任山、匡铁军、罗勇、杨胜利、常凯、浦海、冯旭海、朱同功
第二十三届(2014):马立强、王海军、邓汉忠、徐刚、段清兵、谢国强、潘卫东、宁桂峰、马砺、杨圣奇 、张 华、唐 凯、冯庆善、焦书浩、邹建龙、刘全有、国殿斌、阮福明、田守嶒、李勇明
第二十四届(2015):陈勇、黄艳利、张茹、张庆华、祝钊、李浩荡、彭玉兴、温良、邬迪、竹涛、王铜山、王建军、张杰、陈朋超、彭志刚、王涛、范白涛、白玉湖、杨二龙、张智
第二十五届(2016):曹志国、李国锋、王子雷、张国栋、张玉军、桂夏辉、李伟、王刚、谢苗、郭志飚、陈宏远、靳建洲、吕伟峰、冯朋鑫、陈吴金、王雷、谢仁军、宋先知、汪怀远、李皋
第二十六届(2017):任万兴、陈洪月、曹国华、王建兵、王振伟、孙保山、李明忠、毛国力、李小平、张凯、刘伟、张继明、谢水祥、刘洪涛、张志荣、李炎军、张伟国、王志远、卢聪、蒋海岩
孙越崎简介
孙越崎(1893~1995),原名毓麟,绍兴县平水镇同康村人。4岁丧母,倚祖母长大。在私塾读完四书五经。16岁考入绍兴简易师范学校,因勤奋攻读,成绩后来居上,毕业后曾在小学义务任教一年。1913年入上海复旦公学中学部学习,为邵力子学生。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举国忧愤,毓麟痛感国运衰微,立志要使苦难深重的国家越过漫长而崎岖的道路,遂改名“越崎”。
1916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文科,旋遵父命改读矿冶科。“五四”运动爆发后,以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的身份,积极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与直隶省省长曹锐当面交锋,被学校开除学籍。经蔡元培帮助进入北京大学采矿冶金系学习。1921年毕业,1924年初到吉林省创办北满最大的穆棱煤矿,任矿务工程师6年,掌握了从勘探、建井到产煤的全部生产和管理过程。1929年秋赴美国留学,先后入斯坦福大学采矿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广泛考察美、英、法、德4国的采矿业。1922年回国后,应翁文灏之邀,先后任国民政府南京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兼矿室主任、陕西油矿勘探处处长。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采石油的中国人。1924年,去河南焦作担任濒临绝境的中福煤矿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企业迅速扭亏为盈。抗日战争爆发后,动员中福职工,经过几千里行程,把中福公司的全部设备运到重庆,成立由天府、嘉阳、威远、石燕煤矿组成的四矿联合总公司,由孙任总经理,供应四川省一半以上的用煤。
1931年,兼任甘肃玉门油矿局总经理。油矿总局设于重庆,矿场距重庆2500公里,孙越崎每年夏秋期间在矿场督促油矿生产建设,其产量几乎占后方石油生产的全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孙被誉为“煤油大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
抗战胜利后,被经济部任命为特派员,接收东北重工业和敌伪资产。民国35年后,历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38年10月,以资源委员会委员长身份,召集所属各重要厂矿企业负责人秘密开会,动员部属坚守岗位,保护好财产档案,弃暗投明,迎接解放。与会者除一人去台湾外,所辖121个总公司,近千个大中型企业,32000余名科技、管理人员,六七十万工人和全部财产,均完整地移交给人民政权,为解放后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49年5月辞职去香港。同年11月14日,策动资源委员会驻港国外贸易事务所起义,受到毛泽东主席复电嘉勉。
新中国成立后,孙越崎从香港回到北京,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国务院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煤炭部顾问、民革河北省主委、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监察委员会主席、民革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为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常委。1983年后化数年时间考察长江三峡工程,写出长达5万字的《关于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三峡工程问题》的文章,在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作书面发言。在此期间,还两赴香港,为和平统一祖国作宣传与联络工作。1995年12月9日病逝北京,终年103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