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研究揭示755位中科院院士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趋势

2019-07-26   来源:地理研究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在科学研究领域,高端人才一直是各国竞相争夺和吸引的对象。人才的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的交流,也能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促进创新和科学繁荣。然而过渡和不规范的流动也会扰乱科技管理秩序,破坏科学研究可持续性,带来资源分配机制失效等问题。


  因此,掌握人才流动特征,追踪人才流动轨迹和原因,对于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推动和完善高端人才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意义重大。院士作为国家高端的科研领军人才,在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引领,国家重大战略和核心技术突破方面挥着重要作用。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周亮、张亚通过系统搜集、筛选、数字化75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运用核密度分析及流动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模式。研究发现:


  (1)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出生地(籍贯) 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地阶梯状分布,自东向西梯度锐减,东中西三地区分布院士占比分别为65.96%、23.44%、10.60%。院士学位取得地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等985、211 高校密集区。院士初次就业地点随院士所处时代的不同不断变化,但北京始终为院士初次就业的核心区域。院士最终工作地点明显向北京、上海等国家中心性城市聚集。


  (2) 求学流动呈现从院士出生地(籍贯) 向北京、上海等高校密集区聚集的特点。毕业后39.47%的院士未发生就业流动,经验证初次工作地与最高学历取得地之间相关;30.33%的院士就业流动发生在全球范围内;30.20%的院士就业流动发生在国内不同省份之间,呈现流动量小,聚集程度小。


  (3) 工作地变更一次和变更两次的流动结果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变更一次院士的空间流动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和指向性,主要流向东部发达省份。变更两次的院士的第一次流动趋势发散,东部地区传统的人才流入地流入量小,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流入量相对较大,形成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结果。第二次流动流入且指向明确,主要流向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经济发达区,只有11.70%的院士流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动空间上呈现东部压倒性的流入“顺差”和中西部“逆差”态势。总体来说,工作地变更一次的院士空间流动趋势明显主要向东部发达省份聚集,工作地变更次数>1 的院士前几次流动均无明显的流动趋势,流入地多且聚集性不明显,而最后一次流动则向东部发达省份明显聚集。


  (4) 流动强度分析表明,流入流出强联系中心均为北京和上海,这些省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双向流动量普遍大;流入地次强中心包括由广东、江苏和浙江等7 个省份,弱中心包括湖北、贵州和青海等13 省份;流出地次强中心包括江苏、甘肃和湖北等8 个省份;流出弱中心包括广东、四川与青海在内的18 个省份;其附属省份都包括澳门、西藏、广西、内蒙古和海南5 省。


  研究人员最后指出,虽然本研究对顶尖学术型人才的空间分布及流动趋势已经做了初步研究,可以较好反映人才流动总体规律,但由于深度访谈不足等原因,研究对个体样本深入跟踪和探究不够,还有很大继续提升的空间,如有错误还请院士们包容和理解。未来研究中以下问题仍值得继续讨论:首先,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院士成长与发展的轨迹及流动规律研究,这些轨迹虽然不可复制,但也是启发更多年轻学者成功的宝贵经验。其次,人才流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科研政策、经费支撑、科研环境、生活环境、成就感与认同感、以及“落叶归根”思想和科研坚守情怀都影响着院士流动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影响人才流动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机理和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再次,无论是长期的还是临时的人才流动都会影响经济发展与创新并加剧全球收入分配中的不平等,从而削弱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区域竞争力。流动造成区域人才流失也将进一步加剧了更多相关人才外流,造成了人才流失与循环的“马太效应”。因此,采取有力引导措施扭转人才流动引起的负面影响,对国家和区域发展和创新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金支持。成果以《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流动趋势——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为题发表于《地理研究》2019年第7期。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创新点(1)开展直剪试验揭示超临界CO2作用下煤体结构面剪切硬化特征。(2)结合声发射及细观测试技术揭示超临界CO2作用下煤体结构面宏细观剪切破坏机理。(3)提出一种剪切...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