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从家庭收入和个人性格来看: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读博?

2019-04-04   来源:科袖网

  过年回家临近开学之际,我爸突然问我:今年你博士毕业,我和你妈去吗?这个问题直击我的心灵,此时此刻落笔之时我也无法准确的用语言来描绘出我当时的心情,然而之后每每回忆起那副场景,我的第一反应都是“羞愧”。


  很明显,我的家庭也非正态分布于金字塔的底端,父母过的相对清苦,但其实我过的却不苦,因为他们舍不得让我受苦,加上我本身对物质需求的忽视,所以在校园读书的20年间我过的很悠闲,属于:大城市里的一颗尘埃V.S.小乡镇里的骄傲,大城市无人知晓V.S.邻里八乡人皆尽闻,这些让我成功的避去了很多的烦恼,让我在别人的眼里可以称的上有出息,有前(钱)途,走在家乡的道路上,长辈同辈都愿意对着我露出微笑的面孔,目前的我肯定做不到不在乎世人(尤其是亲人)的眼光,当然可能一辈子也到不了那种境界,所以我对现状满足。至于未来的我怎么样,我也不知道。能有前途吗,更不知道。


  但“博士”这个头衔目前很好的成为了我的一块遮羞布。


  那么我为何而感到羞耻?为我从来没有为父母做过什么实质性的回报而感到羞耻!当然父母可能从来不要求或奢求儿女的回报,只希望儿女平安、有出息,即使这些出息和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些出息会极大的削减儿女陪伴他们的时间。作为儿女,我(仅代表一部分群体)总想着,等我以后,等……我……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让父母怎么怎么样。


  从没有哪一刻让我觉得这句话这么的愧疚。谁能等你?以后是多后?我今年26岁,父亲今年53岁,母亲52岁。似乎他们还能等得起?但我不知道他们要等多少年,我无法给他们一个准确的期限。


  言归正传,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


  外界影响因素千千万,个人差异万万千,难以一概而论。首先我认为“钱”可以作为一种指标,因为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学子而言,应该都希冀通过博士这个头衔来实现阶级的跃迁,而且这也并不与热爱学习(科研)相冲突。


  其次,个人“性格”也应该作为一种指标,以我为例,家境贫寒的学生都是自卑与自负相矛盾心理的集结体,自卑源自于物质上的相对贫乏,自负来自于对自身的优秀肯定,这种矛盾的心理在不一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滋生出不同的性格,进而产生不同的人生。例如:在应该学习的阶段,被物质迷惑了双眼而忽略了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在正在学习的阶段,发现自己所认为的优秀却被家境优越的同伴以全方位优势压倒而产生了自我怀疑等。


  接下来,我将上述两个指标简单的分成了几个阶段,并分类以求为大家做一个细致的描述,仅供大家参考,如同表1。


  表1.简易的读博评价体系

  

  1、负债累累型家庭


  这类家庭应该大多数属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国家的扶持政策尚未达到,父辈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家人的收入全依赖于农作物的收成,俗称“靠天吃饭”。然而,即使风调雨顺,年收入依旧少的可怜。你可能作为你们村近些年唯一的大学生,甚至是马上读博的研究生,承载了家里所有的寄托与骄傲。


  但我依旧劝你不要读,因为博士这个头衔带给你的收益可能远远比不上你的投入,而且到账缓慢;就如同你把自己家甚至全村所有的基金集合了起来投资了一家店,所有人都在等待并期盼你给大家带来丰厚的汇报,你也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付出了200%的努力在经营这家店,这家店可能会有收益,但最起码等到三年以后,这期间你需要承受的压力有多大?然而,万一经营不善倒闭了呢,你的心理压力又有多大?人有时最怕的是辜负他人的重托,而不是自己。


  相反,以本科学位作为一份敲门砖,你有很大的可能获得与你所付出努力相等或远超的回报,而且完全是自负盈亏,不需要承担那么重的压力。


  2、收支相等型家庭


  我的家庭属于这种类型,父母依靠打工赚取一点钱财,可以温饱但每年见不到存款,毫无抵抗风险的压力。我读书期间每年最大的愿望就是保佑父母不要生病,千万不要生病,哪怕今年一点钱挣不到也不要生病,整个家庭属于刚性而毫无弹性,一戳就破。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大,对金钱的渴望就越来越大,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点也不想麻烦我们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父母对我们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不知不觉间父母就在很多事情上开始征求我的意见。


  这些加起来就是沉甸甸的责任,我父亲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我早日结婚,但每次我都避开这个话题,不忍再去榨干他们那微弱的养老钱。所以对于这类家庭的学子,大家可以自我调研一下“博士”头衔对你所学专业的年薪加成,再评估一下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最后得出自己内心想要的答案。


  3、小康以上家庭


  兴趣应该是这类家庭学子的主要关注点,是否对你所选择的专业充满兴趣,是否可以把科研工作当作今后的目标和方向等。前两种家庭的学子博士期间要忍受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孤独,如果坚持不下去,没有后退的道路。


  而幸运的你们,避免了来自“物质”上的冲击,相反“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削弱“精神”上带来的痛苦,同时你们还拥有再次选择的权力(如退学)。所以如果你们处在迷茫的阶段,我建议可以尝试一下读博这件事,因为这段经历应该是属于对精彩人生的一个补充。


  4、性格方面的差异


  心态平稳


  正在是否读博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的学子,毋庸置疑都是相对优秀的,因为我们都已从高考以及考研(或保研)这惨烈的战斗中脱颖而出。然而,我见过太多优秀的人给自己定了远超自己能力的目标,对自己的要求永远是我要考前X名,而不是我已经尽力了。这带来的后果是他们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接受不了旁人的优秀,接受不了异样的眼光,一次的失败就会带来长久的阴影。在此,我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是:保持心态平稳,能够接受失败,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超人(天才)。


  自卑且(或)自负


  我在表1中把“自卑且(或)自负”放在了“心态平稳”的前面,但在此我先介绍了后者而把前者放在第二段来介绍,这是因为我属于“心态平稳”但“自卑且(或)自负”,所以想在此给大家深入的阐释一下。



  在我26岁之际,我不得不承认家庭教育对我们的性格塑成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即使这种影响来自于父母被动性的潜移默化。


  博士入学之前我们关心能否成功入学,入学之后我们关注成果如何,入学之终我们希冀能顺利毕业。而我在这三个阶段都保持了平稳的心态,只谈尽力,不求结果(当然还是求顺利毕业O(∩_∩)O)。然而我发现了我性格当中一个重要缺陷——不善言辞。


  以一项任务满分十分为例,自负可以让我做到九分,但自卑却让让我把九分的作品展示成一分的外在;而我外秀的伙伴却可以把一分的作品展示成九分的外在。这种性格给我的博士生涯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不论你是否博士在读,请尝试发现并克服上述不良的性格缺陷,大大方方光明磊落,让我们更爱自己!


  自知自明


  人非圣贤,必定无十全十美;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的擅长之处,发现自己平凡的优势所在,“不争不抢,不嫉不妒,不羡不怨,不傲不卑”,每天进步一点点,幸福快乐每一天。


  尾记


  读博就如同赌博一样,从概率论上讲只有50%的胜率,希望上述的表格和分析能够给正在徘徊的学子一点帮助,辅助大家拿到更高的胜率。


  此外,还有一些题外话分享给大家。


  可能人生有些痛苦使得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阶段真的无法承受,但请千万不要寻死,请想想自己的父母,不要让他们“前半辈子为期盼子女而活,后半辈子却无期盼可活”。


  最后愿大家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愿父母健健康康,安享晚年。


  责任编辑:宫在芹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