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将科技创新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以来,准能集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能源集团“研发投入管理提升年”和公司“科技创新年”活动要求,将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再造新准能、加快建一流”战略目标的有效抓手。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就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创新增安、创新增产、创新增效、创新增收”的具体要求,公司各单位闻令而动、励志笃行,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落地落实。
吊斗铲作业模式由“8”变“6”,与之配套的运煤系统从“U”型变为“L"型,仅此一项创新变革为黑岱沟露天煤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1-5月份,该矿因该项创新举措减少了剥离无效量96.6万立方米,缩短了运距465米,挣得了1912.91万元的效益。
今年,黑岱沟露天煤矿确立了2亿元的降本增效、科技创效、增量创效、提质增效奋斗目标,其中,降本增效占比约四分之一。
降本增效,在创新生产工艺方面大有可为。黑岱沟露天煤矿将目光锁定在国内独有的吊斗铲倒堆剥离工艺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革新,让采矿设计更精准。
以往,吊斗铲南北区循环作业模式为“8”字型,随着开采推进,煤层底板持续下倾,在排土场中部形成了“U”型运煤系统,严重制约了内排空间的释放,影响了生产进度及效益。煤炭保供不能等,黑岱沟露天煤积极矿创新思路,将吊斗铲循环作业模式变革为“6”字型,实现南区进铲路和出铲路共用一条道路;对于中部运煤通道,通过缩短垂直段的方式,将配套的运煤系统由“U”型变为“L”型,更多地释放排土空间。
在矿山,轮胎和柴油是成本消耗“大户”。黑岱沟露天煤矿持续加强精益管理,控制成本费用关键环节,想方设法“抠”出效益。推行运输、采掘、工务三队联动模式,加大对轮胎的考核奖罚力度,通过更加优质的装车质量、工程质量,最大限度降低轮胎的磨损消耗、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严格管控各作业环节耗油设备,通过设立排土场休息室、安装辅助加热装备降低设备的怠速时间和无效运行里程。
在抓大头、盯关键的同时,黑岱沟露天煤矿不放过每一处点滴细节,严控成本、杜绝浪费。优化高台阶抛掷爆破排距、装药结构等,提高有效抛掷率,并加强钻具考核,降低火工品使用量;精细保养电铲钢丝绳,延长其使用寿命,将掉落的电铲斗齿回收并重复利用;加大修旧利废力度,实现废旧电缆及配件再“上岗”。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1到5月份,黑岱沟露天煤矿有效降低了材料消耗,轮胎综合单耗为1.036条/百万立方米公里,柴油综合单耗为0.1448千克/立方米公里以内,累计节支3012.15万元。
为保障降本增效工作出实效,黑岱沟露天煤矿开展了“双联双创”党建活动,通过党组织带动党员创新、党员带动职工创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成本控制格局,致力实现成本节约化、效益最大化。
下一步,黑岱沟露天煤矿将持续优化采场南部500米上煤、剥离运输系统布置,不断释放内排空间;提升电铲装车质量,提高满载率,优化卡车使用方式,平衡租赁卡车与自营卡车的运输量,降低卡车租赁费用,进一步发挥卡车运输效能;优化外委剥离排土空间实施方案,缓解外委剥离排土空间不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