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接连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如何规范员工现场作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是我国煤矿需要长期面临的难题。因此,亟须研发一套科学性高、实用性强、易学易用的标准作业流程,用以解决煤矿现场作业中安全生产管理的几大痛点。
操作不规范,现场事故时有发生
煤矿现场安全管理对煤矿生产乃至员工生命至关重要。煤炭行业因历史原因和其特点,长期以来缺少现场作业标准,导致人员作业随意,各类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煤矿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煤炭的效益随之提高,促使煤矿安全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有了较大的改善,煤矿事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尤其是重大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但在实际生产中,煤矿“零打碎敲”的事故仍然比较频繁,尤其是员工不安全作业行为、违章作业以及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俗称“三违”)导致的事故占了很大比例,“三违”事故长期累积,量变引起质变,最终仍然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规章制度多,欠缺操作层面的指导
国家及行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程、规范及标准等,如《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细则》《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以及《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考核评级办法(试行)》等,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在规范煤矿现场作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规程等的管理重点主要落在理论指导上,相对比较宽泛,缺少现场作业具体内容的规范性指导。
人才流动频繁,经验无法固化,丢失大量作业经验
煤炭行业人才流失与一线员工招工困难的问题异常严峻,尤其是现场作业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在人才市场供需极不平衡的背景下,流动频繁和招工困难双重因素加剧了现场技术“断档”问题,无法保障连续安全生产。煤矿作业长期以“师带徒”的模式存在,现场作业经验无法固化,掌握丰富作业经验的人才一旦流失,其积累的现场作业经验也会随着时间逐渐失传,并且在缺少标准、统一的方式固化作业经验的情况下,通过“师带徒”模式传递的经验也会因传递环节的增多、学习人员理解差异等,出现关键环节缺失、跑偏等现象,最终导致各类零星事故和“三违”事故发生。
一线员工素质、技能提升缺少有效培训手段
如何提高现场人员作业质量、安全培训效果,有效、快速培养现场专业技术人才一直是煤矿面临的难题。以往的培训多以各种规程、规范为重点,培训思路是通过警示、告诫促进员工安全作业,培训的核心内容也是告诉员工“不能做什么、不能干什么”,培训手段较为单一,而现场作业“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却缺少相应的培训内容,也就难以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提高一线员工的技能水平,尤其是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员工的专业技能。因此,需要转变培训思路,提炼现场正确、科学的作业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告诫员工作业“红线”的同时,更应该告诉员工作业到底应该怎么做。
操作标准各异,现场监督无从下手
由于煤矿现场没有统一的作业标准,不同岗位作业人员对同一设备、作业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现场实际操作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给现场监督和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在缺少统一作业标准的情况下,现场无法监督作业方式的正确性,如作业步骤的顺序是否正确、作业内容是否全面无遗漏、作业标准是否达标,是否存在安全风险等都无法实施监督,“各说各有理”,长此以往便出现作业随意、“差不多”等现象,甚至是违法、习惯性违章作业。
工作程序不合理,存在窝工现象
以煤矿重大检修项目为例,由于没有对重要工作程序进行优化,缺少系统思维和统筹思想,该提前准备到位的没有准备到位,该并行进行的工作没有同时进行,各工作环节之间衔接不畅,存在“等、靠”的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重大检修项目存在窝工的现象,严重影响矿井正常的安全生产。
2012年9月以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原神华集团创新融合了流程管理理念,以国家及煤炭行业规程、规范、标准为依据,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共同开展了煤矿标准作业流程的研究工作,项目历时5年,集聚了行业权威专家、技能大师和管理技术专业人员的智慧、宝贵经验和专业知识等,2017年推出新版《煤矿标准作业流程》(以下简称“流程”)正式发布,共计2819项,融合了55402条安全风险预控体系辨识危险源,填补了煤炭行业作业流程管理和应用空白。自煤矿标准作业流程在神东、准能、中煤、华能等大型煤炭企业应用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员工不安全行为次数和机电设备故障率显著降低,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显著提高,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流程图
流程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