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能 专刊发布与学术交流会-
2024年3月30下午(周六)
报告专家简介
庞忠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华北赋煤区地热地质与地热资源
庞忠和,1982年和1984年在南京大学分别获得水文地质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得地热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地热博士。1995年获特批晋升研究员,并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热与数学地质研究室主任、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徳地热研究中心主任。曾赴冰岛、新西兰、法国和美国进修或任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深层地下水水流系统、高温地热系统动力学、岩溶地热储高效开发与地热储能、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封存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国际SCI论文60余篇,被引5300多次。主编《新时代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研究》,牵头完成4项国家地热能行业标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清洁煤”总体组责任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热协会地热大使。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国际能源署(IEA)地热技术顾问。曾受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8上作地热报告。
李克文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报告题目:地热能热伏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李克文,教授,石油天然气、地热能开发以及热伏发电等能源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历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能源资源工程系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长江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层物理实验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曾任SPE REE杂志(为石油工程领域国际权威杂志)副主编、目前还担任国际地热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业(地热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SPEJ杂志等多个国际专业期刊的技术编辑等职务。公开发表SCI论文90多篇,专著3本,并拥有10多项发明专利。2018年获国家能源局软科学二等奖、2017年荣获山西省“百人计划”学者、2015年获选第二批原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多次荣获GRC(美国地热资源局)地热年会最佳论文奖。李克文教授是国际上从事气润湿反转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学术创始人、建立了基于流体流动规律的产量预测新方法,有关公式以李克文教授的名字命名。多年来,李克文教授主持过国内外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重要成果,拥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侯正猛院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
报告题目:深部地热能系统主要挑战与耦合储能的增强型创新开发模式
侯正猛,博士,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院士,现任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下萨克森州能源研究中心终生教授和中国事务专员,德国联邦科技教育部资助的中国能力中心主任,中德清洁能源创新平台德方负责人,四川大学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德方首席科学家, 郑州大学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欧中氢能和燃料电池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德国)研发创新联盟碳中和与能源转型专业委会主任。
长期从事深部岩石力学,地下洁净能源开发、非常规天然气和深部地热的水力压裂技术,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天然气、高压风、战略石油、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地下储存,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CCUS,热传导、多相流、岩石力学与地球化学等岩体耦合过程和数值模拟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工作。主编国际英文论文集5部,出版英文和德文专著10部,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近300篇。
朱传庆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报告题目:复杂热传递下的地温分布对地热勘探的启示
朱传庆,男,1981年9月生,山东曲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清洁地质能源与油气伴生战略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地热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检索论文30余篇,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低碳能源岩石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Petroleum Science》青年编委、《地球环境学报》青年编委、《石油科学通报》执行编委。
孔彦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双碳时代的地热储工程
孔彦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同位素水文地质与地热储工程研究,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地热产业联盟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分委员会专家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基金项目等4项,第三次新疆科考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发表国际SCI学术论文50余篇,被国内外引用2000余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卫东高级工程师: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双碳背景下煤矿企业“地热+”综合能源技术应用现状与趋势
张卫东,高级工程师,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地热公司技术负责人,2000年毕业于长安大学,一直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工作,2017年起从事地热开发利用的科研和工程管理方面工作。近年来,共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集团级等各类科研项目8项,参编各级技术标准7项,申报专利12项,发表论文15篇,负责建成的中深层地热能建筑供暖工程获得陕西省和西安市示范工程称号,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向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主要从事我国煤炭行业企业供热节能降碳技术研究和“地热+”综合能源技术在煤矿区的推广应用工作。
张云辉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川渝地区地热水化学成因模式与高温地热资源开发研究
张云辉,男,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民主党派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SCI期刊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IF=3.6, JCR二区)副主编,核心期刊《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科版)、《沉积与特提斯地质》、《中国地质》英文版(China Geology)、《中国地质调查》首届青年编委,以及多个SCI期刊特邀主编,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地热专委会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隧道水-热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环境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十余项。已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30篇。
蔻享学术直播二维码
期刊视频号直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