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广义上包含多种自然资源,其中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要求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通过系统获取区域自然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及土地利用类型等时空分布格局的观测数据,开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植被生产力、产水量及生态用水量、固碳释氧量及土地退化等资源-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评价研究,掌握区域自然资源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状况,探究其变化动因机制,预判未来变化趋势,服务于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及资产价值核算、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评价等自然资源管理是当务之急。可见《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刘晓煌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4)一书出版的意义重大。
观测指标体系是开展综合观测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大量有关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单要素或单生态系统的观测研究站,但无法解决以区域或流域为单位的复合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问题,难以满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管理要求。因此,亟待构建一套全面、统一的自然资源要素养综合观测指标和站网体系,揭示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统一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评价。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在综合分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技术方案》《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实施方案》《地理国情监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自然资源分等定级(报批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指标》《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总体方案》《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等文件规定的调查监测指标基础上,按照自然资源分等定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等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业务需求,详细梳理了各类自然资源观测监测指标和频次,确保每一个指标的遴选依据充分、服务支撑管理目标明确。
基于此,《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出发,以不同圈层内相互作用的自然资源为观测研究对象,针对自然资源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基本特点,瞄准自然资源结构、数量、质量和相互作用过程的基本特征,在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模块化的观测指标体系:按照搭积木-模块化的思路,在自然资源要素分类的基础上,依据大气、地表和地下三种资源的分布空间和不同资源系统要素,通过正反演相结合、模块组合等方法,遴选出能够充分反映资源数量、质量和资源间相互耦合作用的观测指标,按照“资源数量质量子模块”和“资源间相互作用过程子模块”构建“归类模块”,并根据不同资源系统涉及资源要素情况,建立区域“自然资源要素观测模块集”,然后利用观测研究模块组合形成相应的“赋能模块”。依据上述方法,构建了资源数量、质量和相互作用共3 大类、42 类、105 小类500余个观测指标归类模块,包括40 个“归类模块”(包括资源数量质量子模块和资源间相互作用过程子模块)、6个“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模块集”(陆地水面区、植被覆盖区、裸地区、冰川-冻土区、过渡区、海岸区)和若干个“赋能模块”,并将这些模块组合成森林、草原、耕地、湖泊、河流、荒漠、湿地、海岸带海岛、冰川、冻土等10类区域自然资源要素野外观测研究模块指标集,从而构建起个体、群落、区域尺度的指标体系。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一书的出版,可为全国或地方的自然资源各类观测站开展科学观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通过规范化的综合观测,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和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从而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阅读】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出版
本文为刘昌明院士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刘晓煌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4)一书所作“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观测-预测-监测体系丛书)
ISBN 978-7-03-071562-3
责任编辑:王 运 张梦雪
本书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出发,以不同圈层内相互作用的自然资源为观测研究对象,依据自然资源的定义、内涵、属性以及分类,在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的基础上,针对自然资源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基本特点,瞄准自然资源结构、数量、质量和作用过程等基本特征,提出模块化方式构建自然资源综合观测指标体系的方法,便于快速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观测指标体系,为统一开展自然资源不同要素观测提供指导。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归纳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内涵、科学认识地球系统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观测研究历史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阐述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关键技术;第三部分详细介绍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总体框架,以及利用模块化的方式构建的40个“归类模块”(包括资源数量质量子模块和资源间相互作用过程子模块)、6个“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模块集”(陆地水面区、植被覆盖区、裸地区、冰川-冻土区、过渡区、海岸区)和若干个“赋能模块”,可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调查、监测、观测等指标选取提供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自然资源要素调查监测、观测预测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