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出版,意义重大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广义上包含多种自然资源,其中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要求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通过系统获取区域自然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及土地利用类型等时空分布格局的观测数据,开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植被生产力、产水量及生态用水量、固碳释氧量及土地退化等资源-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评价研究,掌握区域自然资源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状况,探究其变化动因机制,预判未来变化趋势,服务于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及资产价值核算、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评价等自然资源管理是当务之急。可见《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刘晓煌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4)一书出版的意义重大。


 

观测指标体系是开展综合观测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大量有关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单要素或单生态系统的观测研究站,但无法解决以区域或流域为单位的复合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问题,难以满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管理要求。因此,亟待构建一套全面、统一的自然资源要素养综合观测指标和站网体系,揭示自然资源要素耦合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国土空间统一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评价。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在综合分析《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技术方案》《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实施方案》《地理国情监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自然资源分等定级(报批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指标》《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总体方案》《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等文件规定的调查监测指标基础上,按照自然资源分等定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等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业务需求,详细梳理了各类自然资源观测监测指标和频次,确保每一个指标的遴选依据充分、服务支撑管理目标明确。 


刘昌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出版,意义重大刘昌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出版,意义重大刘昌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出版,意义重大刘昌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出版,意义重大刘昌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出版,意义重大刘昌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出版,意义重大刘昌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出版,意义重大

← 左右滑动查看 详细信息


基于此,《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出发,以不同圈层内相互作用的自然资源为观测研究对象,针对自然资源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基本特点,瞄准自然资源结构、数量、质量和相互作用过程的基本特征,在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模块化的观测指标体系:按照搭积木-模块化的思路,在自然资源要素分类的基础上,依据大气、地表和地下三种资源的分布空间和不同资源系统要素,通过正反演相结合、模块组合等方法,遴选出能够充分反映资源数量、质量和资源间相互耦合作用的观测指标,按照“资源数量质量子模块”和“资源间相互作用过程子模块”构建“归类模块”,并根据不同资源系统涉及资源要素情况,建立区域“自然资源要素观测模块集”,然后利用观测研究模块组合形成相应的“赋能模块”。依据上述方法,构建了资源数量、质量和相互作用共3 大类、42 类、105 小类500余个观测指标归类模块,包括40 个“归类模块”(包括资源数量质量子模块和资源间相互作用过程子模块)、6个“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模块集”(陆地水面区、植被覆盖区、裸地区、冰川-冻土区、过渡区、海岸区)和若干个“赋能模块”,并将这些模块组合成森林、草原、耕地、湖泊、河流、荒漠、湿地、海岸带海岛、冰川、冻土等10类区域自然资源要素野外观测研究模块指标集,从而构建起个体、群落、区域尺度的指标体系。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一书的出版,可为全国或地方的自然资源各类观测站开展科学观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通过规范化的综合观测,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和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从而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阅读】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出版

 

刘昌明:《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出版,意义重大


本文为刘昌明院士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刘晓煌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4)一书所作“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观测-预测-监测体系丛书)

ISBN 978-7-03-071562-3

责任编辑:王 运 张梦雪

 

本书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出发,以不同圈层内相互作用的自然资源为观测研究对象,依据自然资源的定义、内涵、属性以及分类,在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的基础上,针对自然资源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基本特点,瞄准自然资源结构、数量、质量和作用过程等基本特征,提出模块化方式构建自然资源综合观测指标体系的方法,便于快速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观测指标体系,为统一开展自然资源不同要素观测提供指导。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归纳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内涵、科学认识地球系统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观测研究历史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阐述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关键技术;第三部分详细介绍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总体框架,以及利用模块化的方式构建的40个“归类模块”(包括资源数量质量子模块和资源间相互作用过程子模块)、6个“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模块集”(陆地水面区、植被覆盖区、裸地区、冰川-冻土区、过渡区、海岸区)和若干个“赋能模块”,可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调查、监测、观测等指标选取提供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自然资源要素调查监测、观测预测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


 (本文编辑:刘四旦)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近距离煤层群下层煤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式与错距
  • 2混合介质库仑滴定法测定煤中碳酸盐CO2含量
  • 3配煤对煤灰熔融性及黏温特性的影响
  • 4氧弹热量计性能验收方法实践
  • 5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测定的技术探讨
  • 6黄陵一号煤矿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护协同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
  • 7CO2加氢制液体产物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及催化机理研究
  • 8量热仪性能验收方法简析
  • 9霍尔辛赫煤矿3502工作面切顶卸压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10小断面梯形岩巷爆破掘进参数优化及应用研究

24小时内最火

  • 12024年度中国煤科十件大事揭晓
  • 2粉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的成灰和磨耗特性实验研究
  • 3煤矿井下重点场所5G覆盖性能研究及验证
  • 4对数字、数据和算法的若干哲学思考
  • 5亚临界H2O-CO体系改性贫瘦煤的配煤炼焦特性
  • 6露天煤矿智能化能力成熟度与演进逻辑研究
  • 7综掘工作面粉尘运移规律及扰动拨流控尘技术研究
  • 8煤基固废与高盐废水“固液协同”充填处置关键技术
  • 9随钻钻进参数优化下煤体原位应力响应特征解析
  • 10蛇舞新春至,祥光映福门| 中国煤科智能公司给您拜年啦!

24小时内最火

  • 1双泵并联充填
  • 2双泵充填
  • 3控制理论与技术
  • 4王勇澎
  • 5山东煤矿机电装备安全检测中心
  • 6控煤构造
  • 7煤矿全过程
  • 8能源经济
  • 9充填
  • 10黄海峰

24小时内最火

  • 1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
  • 3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4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 5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 6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7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
  • 8陕西新能选煤技术有限公司
  •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10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大冶斯瑞尔换热器有限公司 河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佛山市步鹿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