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并勉励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提出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和优先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要打头阵、科研工作者是骨干。科研工作者如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建成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五大基本要素。科技强国的五大基本要素,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努力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力量提供了实践路径。
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头。经过长期的努力,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的资源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也有显著的提升。相比世界科技强国而言,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产出尚未跟上创新型国家建设整体提升的步伐,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广大科研工作者应抓住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历史契机,瞄准世界科学前沿,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为我国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只有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突破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瞄准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略需求,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设计科研选题、开展重点技术攻关,发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巩固已经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突破尚未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拓展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有力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贡献力量。
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随着科技强国建设的加速推进,我国科技大国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不少领域已实现从以前与国际水平的“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建成科技强国还需要我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领跑”。这就需要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近现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规律看,强大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是世界科学中心的基本特征。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有世界眼光,创造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知识和发明成果,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以科技创新应对全球性挑战,不断提高知识创新、发明创造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为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培养和集聚高水平科技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建成科技强国离不开高水平科技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战略安排,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战略人才力量供给与需求尚未有效匹配,尤其是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难得的战略契机、成长空间。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抓住历史机遇,在建成科技强国的创新实践中成长成才、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成长成才,努力成为国家战略人才甚至是顶尖科技人才,发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我国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力量。
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主要由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治理主体、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组成。科研工作者既是科技创新的微观主体,又是科技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还是科技创新生态的塑造者和受益者。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奋力投身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人人能创新”、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积极为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为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贡献力量。
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距离现在不过十余载,时间紧、任务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了专章部署。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发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建成科技强国目标中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 强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