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 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大学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技术处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了研究易自燃煤体氧化后的力学特性变化,通过程序升温和热重实验获得煤氧化过程中的特征温度,并对煤样进行氧化处理;通过测试煤氧化前后的波速,得出氧化后煤体的损伤因子;通过单轴压缩实验,分析不同氧化煤的力学参数变化规律;通过建立氧化煤受力模型,分析不同氧化煤力学特性的差异并对典型工况研究。通过研究获得:
(1)原煤和70 ℃、135 ℃、200 ℃和265 ℃氧化后煤样的平均纵波波速分别为1642 m/s、1416 m/s、1261 m/s、870 m/s和557 m/s,不同氧化煤的损伤因子平均值依次为0.19、0.43、0.72和0.86,随着氧化程度加深,波速降低,损伤因子变大;
(2)原煤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特征,其压密阶段和屈服阶段不明显;随着氧化程度加深,氧化煤应力-应变曲线压密阶段和屈服阶段越明显,多峰效应越显著,峰后台阶跌落效应越突出,且峰后存在明显残余强度,其塑性增强;
(3)随着氧化加深,抗压强度从16.36 MPa降至4.1 MPa,平均模量从3.779降至0.437,割线模量从2.05降至0.19,初始模量从0.609降至0.082,泊松比从0.37降至0.25;氧化对煤体的抗压强度影响最明显,其软化系数从0.89降低至0.25,并提出了“氧化煤动态工程强度”的概念;
(4)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煤样的峰值应变和压密阶段最大轴应变逐渐增加,压缩阶段最大轴应变与峰值应变比值越来越大,当氧化程度达到265℃后,其比值近50%;
(5)随着氧化程度的加深,煤样的破坏形式趋复杂化,破坏后的完整性变差,破坏后脱落的碎煤及煤粉增多,并伴随产生“起皮”现象;
(6)氧化煤体由外向内划分为强氧化区、弱氧化区和未氧化区,并建立了氧化煤体受力模型,计算得出70 ℃、135 ℃、200 ℃和265 ℃氧化后的煤样未氧化区域直径为44.44 mm、37.24 mm、16.84 mm和0.06 mm,分析了氧化煤体力学性质差异机制,并对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1 煤样准备与氧化处理
1.1 煤样准备
1.2 煤体氧化处理
1.3 实验设备及方案
2 实验结果分析
2.1氧化煤波速变化规律
2.2 力学效应分析
3 力学性质差异机制分析
4 工程应用
4.1 底抽巷抽采对被保护层影响
4.2 煤柱局部氧化应力分布
5结论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