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生物产氢余煤再产甲烷的有利因素研究
  • 60
  • 作者

    夏大平廖佳佳陈振宏陈曦郭红玉黄丹

  • 单位

    煤与煤系气地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摘要
    厘定生物产氢后的余煤再产甲烷的有利因素,对于提高煤联产第二阶段甲烷产气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内蒙古白音华露天矿煤为发酵底物,改变通气条件和水力停留时间(HRT),讨论不同条件下厌氧发酵产氢余煤再产甲烷量和煤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 对比其他气氛条件,CO2组产甲烷效果最好,单位气体生成量为4.72 mL/g,而HRT增加使产气效果逐渐降低;(2) 氢化酶活性与产气量的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反应结束后菌液化学需氧量值(COD)均偏低,认为CO2可促进菌体酶活性增强,使CO2甲烷化过程更明显,而较长的HRT不利于微生物菌群存活,建议在后期的工程实践中,设置较短的HRT工艺条件。(3) 对厌氧发酵后的余煤进行XRD和FTIR监测,发现通CO2后煤的芳香碳层间距最大,煤中一些活性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等均有所减少,HRT为3 d条件下微晶结构和官能团变化较显著,而随着HRT时间延长,煤结构变化愈加不明显;(4) 通入CO2不仅能提高产气率,还可以改变煤大分子结构和孔隙结构,达到煤层自身的增透、增扩、增渗和增解的目的,实现CO2地质封存和煤层气生物工程的融合。
  • 关键词

    褐煤联产转换条件水力停留时间气相甲烷产量

  • 文章目录
    1 实验过程
    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1.2 褐煤产氢实验
    1.3 实验设置
    1.4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气相结果对比分析
    2.2 液相结果对比分析
    600'>2.2.1 菌浊活性OD600
    2.2.2 氢化酶活性HPE
    2.2.3 化学需氧量COD
    2.3 煤结构变化对比分析
    2.3.1 XRD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2.3.2 红外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2.4 讨 论
    3 结 论
    符号注释:
相关问题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