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弹-塑性基础边界两侧采空(留煤柱)基本顶板结构初次破断特征
  • 46
  • 作者

    陈冬冬李子健谢生荣何富连罗昱蒋再胜马翔李辉

  • 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

  • 摘要
    为了研究两侧采空留煤柱工程条件下基本顶板结构的断裂位态及工程指导意义,构建考虑实体煤弹塑性变形与两侧煤柱宽度及支撑能力弱化的基本顶板结构双塑化基础边界力学模型,基于有限差分算法与主弯矩破断准则系统计算了在非对称煤柱区和长边实体煤区的断裂线形态、区位属性及整体位态特征,并从7个层面、横纵向4对区域与传统模型对比,阐明新模型所得新结论及工程意义。结论如下:(1)两侧非对称煤柱参数对长边实体煤区域的基本顶主弯矩及破断位置影响小,但分别显著影响煤柱区的主弯矩大小、位置及断裂形态;两侧煤柱区(较强/宽煤柱区+较弱/窄煤柱区)基本顶断裂线形态有三类演化模式,随基本顶厚度及弹模增大而煤柱宽度、支撑能力及悬顶跨度减小,其变化规律为:非对称的“连续单弧形+连续单弧形”→“连续单弧形+开口间断双短弧形”→非对称的“开口间断双短弧形+开口间断双短弧形”;(2)长边实体煤区基本顶的断裂线主要有三类区位属性,随基本顶厚度及弹模增大而实体煤的塑性区宽度、塑化程度及悬顶跨度减小,其演变规律为:断裂线在塑性煤体区(C-S式)→弹塑性煤体分界区(C-TS式)→弹性煤体区(C-T式);(3)考虑断裂线区位属性,随基本顶厚度和弹模增大而煤柱宽度、支撑能力及悬顶跨度减小的基本顶全区域破断模式及演变规律为:C-S式的■→ C-TS式的■→ C-T式的■→ C-T式的■→ C-T式的■。针对研究两侧采空(煤柱)基本顶板结构破断的3类力学模型,从7个层面对比了三类模型的重要区别,从横向4个区域(开采区域的前方与后方、两侧煤柱区)与纵向4个区域(非对称遗留煤柱下伏、下伏开采空间出/进煤柱/体)阐明了其重要工程作用。本文模型得到了传统两侧采空模型得不到的多项新结论,对深化理论认识和指导实践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遗留煤柱基本顶两侧采空弹-塑性基础板结构

  • 文章目录
    1 两侧采空(留煤柱)边界条件对比
    2弹塑性基础边界两侧采空留煤柱基本顶板结构模型构建
    2.1力学模型
    2.2边界条件
    2.2.1 模型外围的边界条件
    2.2.2模型内部各分界区的连续条件
    3 弹塑性边界两侧采空留煤柱模型解算及分析方法
    4弹塑性基础边界+两侧(不相等)煤柱条件下非对称断裂模式
    4.1实体煤区及开采区基本顶应力分布及断裂模式
    4.2两侧不相等煤柱区基本顶弯矩分布及断裂模式
    4.3弹塑性边界+两侧不相等煤柱时基本顶板结构整体断裂模式
    5 断裂模式的基本顶自身因素效应
    5.1 实体煤区基本顶断裂区位模式
    5.2两侧非对称煤柱区基本顶断裂线区位模式
    5.3基于h因素的全区域断裂模式及规律
    5.4考虑断裂线区位属性的基本顶破断顺序
    6 断裂模式的两侧非对称煤柱效应
    6.1 两侧非对称煤柱不等宽度效应
    6.2两侧非对称煤柱不同弱化程度效应
    7 断裂模式的实体煤因素效应
    7.1 断裂模式的实体煤塑化程度及范围效应
    7.2 断裂模式的弹性煤体基础系数效应
    8 断裂模式的尺寸/强度效应
    9 两侧采空(煤柱)模型综合对比
    9.1模型特征与模型考虑影响因素方面
    9.2实体煤侧基本顶断裂位置与初次破断位置
    9.3两侧非对称煤柱区基本顶断裂形态及演变模式
    9.4全区域断裂位态及演变模式
    9.5纵横空间指导意义方面
    10 结论
  •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