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矿区复垦地人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与生物多样性功能协同效益解析
  • 83
  • 作者

    张小平李梓琛王瑜武志瑶乌达巴拉门聪

  • 单位

    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内蒙古绿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市工业典型污染物资源化处理重点实验室

  • 摘要
    矿区土地复垦是加快生物多样性恢复,推动矿区转型发展,实现碳源向碳汇转化的必然措施。当前关于复垦地人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定量评估以及二者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仍较少。以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矿区的各排土场为研究区域,结合样地调查与遥感数据,计算复垦土地植被与土壤的碳汇量,对不同恢复模式下各区域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评估复垦地人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与碳汇能力协同效益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极重要、高度重要、重要、一般和不重要区域的面积占比分别为2.28%、8.29%、15.67%、25.27%、48.50%。复垦区人工生态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配级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恢复模式,主要位于内排土场、北排土场中部,以及东沿帮排土场中部和南部。人工生态系统有林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重要值较高,多数区域位于边坡或平台边缘。(2)植被碳汇量排名前9位的区域均为乔木+灌木+草本的植被类型,且该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平均碳汇量(32.224 g/(m2·a))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乔木+草本植被恢复模式的平均土壤碳汇量最高(18.164 g/(m2·a)),其次为乔木+灌木+草本恢复模式(16.909 g/(m2·a))。草本植被恢复模式下(主要位于东排土场和北排土场)的植被碳汇量(5.897 g/(m2·a))和土壤碳汇量(6.237 g/(m2·a))均是所有恢复模式中最低的。复垦地碳汇能力整体上呈现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的规律。(3)植被、土壤碳汇量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评估结果的灰色关联指数分别为0.735和0.710,均显著相关。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值的增加,植被碳汇量也逐渐增加;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碳汇量呈上升趋势。
  • 关键词

    矿区复垦地植被碳汇量土壤碳汇量生物多样性灰色关联分析

  • 文章目录
    0引 言
    1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现场调查方法
    1.3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评估方法
    1.4 碳汇量测算方法
    1.5 灰色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草原矿区复垦土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评估
    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碳汇量
    2.3 碳汇量与不同影响因子的关系
    3 结论
相关问题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