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平院士CO2捕集全新原理技术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12月30日,谢和平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解耦电化学CO2捕集(Continuous Decoupled Redox Electrochemical CO2 Capture)”的研究论文,这也是2024年度谢和平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子刊。

CCUS是全球碳中和的核心技术,当前传统CO2捕集技术普遍面临着高能耗、高成本的技术瓶颈(约占CCUS总成本的60-85%),是发展CCUS最具挑战的技术难题。针对这一技术挑战,谢和平院士团队创新性的将电化学与化学反应结合,创新提出并形成了解耦电化学碳捕集全新原理与技术,成功破解了低浓度CO2吸收过程中氧气引发的副反应难题,显著提升了系统稳定性并大幅降低了电化学CO2捕集能耗,率先实现了低能耗(~1.12GJ/t-CO2,是目前传统碳捕集技术能耗的1/3~1/5)、高稳定(连续稳定运行超 200 小时)、高效率(电流效率超 99%)的技术突破。同时,自主攻关研制了国际首套日处理烟气1500L的电化学 CO2 捕集原理样机,在模拟烟气环境下稳定运行 72 小时后,无催化剂腐蚀和副反应,充分展示了该技术未来低能耗、高效率、规模化应用的潜力。

该原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推动形成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化 石能源与燃料脱碳相结合”的零碳/负碳技术全新体系,未来有望推动低能耗、高稳定的碳捕集技术商业化应用,助力产业升级,形成“碳中和”全新新质生产力!

全文解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如何有效减少大气中的CO2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碳捕集技术,特别是从工业源或大气中直接捕集并分离提纯二氧化碳,被视为减排的重要途径。然而,工业烟气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极低,例如: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10~15%,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仅为0.04%,并且伴随着对捕集材料严重降解的高浓度的氧气(~21%)和水汽。这使得低能耗、连续稳定、低成本的CO2捕集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挑战!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科学家们提出了采用热能驱动二氧化碳捕集的化学吸收法。该方法主要利用化学吸收剂,如:乙醇胺等,在低温下吸收低浓度的CO2以实现CO2的脱除,并通过加热解吸出高纯度的CO2,同时再生吸收剂。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升降温操作,该类方法的捕集能耗高达~4 GJ/t-CO2,严重限制了碳捕集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近年来,电化学CO2捕集作为一种前景广阔的替代方案,因其能够利用可再生清洁电力,无需升降温操作而备受关注。然而,电化学碳捕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过程不稳定、难以大规模应用等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在含氧气源中(如:空气或烟气),电化学系统的稳定性往往难以保证,反应过程中的氧副反应和电极退化等限制了其长期有效运行。

谢和平院士团队此次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低能耗电化学碳捕集策略,该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传统的单步电化学反应转化为电化学-化学相耦合的双步反应过程,通过在阴极和阳极上分别进行氢气析出反应(HER)和有机还原载体(QH2)的氧化反应,巧妙调节电解液的酸碱性,从而实现低能耗、高效的CO2捕集过程。这种“双步反应”策略彻底避免了氧气对系统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在200小时内稳定运行,且捕集每吨二氧化碳的能耗仅为1.12 GJ,展示出其在低能耗、高效碳捕集方面的巨大潜力。

谢和平院士CO2捕集全新原理技术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图1:氧化还原解耦的电化学碳捕集原理示意图

谢和平院士CO2捕集全新原理技术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图2:氧化还原解耦的电化学碳捕集技术性能测试。A、200小时稳定性测试;B、不同电流密度下吸收效率;C、不同电流密度下解吸效率;D、不同电流密度下系统碳移除率;E、不同电流密度下系统捕集能耗。

值得一提的是,谢和平院士团队在该研究中还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套日处理烟气1500L的电化学碳捕集原理样机,并成功进行了放大演示,实现了每日生成高纯二氧化碳0.4千克,稳定运行超72小时的技术突破!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在放大规模减碳应用中的可行性。(已申请专利:CN 115400550 B)

谢和平院士CO2捕集全新原理技术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图3:CO2的电化学碳捕集原理样机与性能验证。A、原理样机与工艺流程;B、稳定性测试;C、吸收塔进出口流量;D、吸收塔进出口CO2浓度;E、解吸塔进出口流量;F、解吸塔出口CO2浓度。

这一研究成果为全球减碳目标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优化和进一步发展,电化学碳捕集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有望推动低能耗、高稳定的碳捕集技术商业化应用,助力产业升级,迈向负碳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测定的技术探讨
  • 2近距离煤层群下层煤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式与错距
  • 3混合介质库仑滴定法测定煤中碳酸盐CO2含量
  • 4配煤对煤灰熔融性及黏温特性的影响
  • 5氧弹热量计性能验收方法实践
  • 6黄陵一号煤矿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护协同控制系统研发与应用
  • 7CO2加氢制液体产物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及催化机理研究
  • 8量热仪性能验收方法简析
  • 9霍尔辛赫煤矿3502工作面切顶卸压与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10轻量化姿态估计时空增强图卷积模型下的矿工行为识别

24小时内最火

  • 12024年度中国煤科十件大事揭晓
  • 2粉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的成灰和磨耗特性实验研究
  • 3煤矿井下重点场所5G覆盖性能研究及验证
  • 4对数字、数据和算法的若干哲学思考
  • 5亚临界H2O-CO体系改性贫瘦煤的配煤炼焦特性
  • 6露天煤矿智能化能力成熟度与演进逻辑研究
  • 7综掘工作面粉尘运移规律及扰动拨流控尘技术研究
  • 8煤基固废与高盐废水“固液协同”充填处置关键技术
  • 9随钻钻进参数优化下煤体原位应力响应特征解析
  • 10蛇舞新春至,祥光映福门| 中国煤科智能公司给您拜年啦!

24小时内最火

  • 1双泵并联充填
  • 2双泵充填
  • 3控制理论与技术
  • 4王勇澎
  • 5山东煤矿机电装备安全检测中心
  • 6控煤构造
  • 7煤矿全过程
  • 8能源经济
  • 9充填
  • 10黄海峰

24小时内最火

  • 1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
  • 3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 4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 5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 6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7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
  • 8陕西新能选煤技术有限公司
  •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 10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大冶斯瑞尔换热器有限公司 河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佛山市步鹿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