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也是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现代石化产业集群,对湖南省建设“三个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年初印发的《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力争石化产业产值超过4100亿元,培育百亿龙头企业5家以上,将湖南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如今,湖南省正着力夯实现代石化产业的发展底座,铸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基石,向着打造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集群的目标不断奋进。
集聚发展 借力搬迁优化产业集群
石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之间的互济,但实现产业的高效集聚无疑是一件难事。湖南省则抓住了一个绝佳机遇——沿江化工企业搬迁。2023年,湖南省提前两年全面完成工信部下达的45家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同时,超额完成2023年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目标任务,累计完成76家,占5年搬迁改造总任务的89.4%。
“沿江化工企业搬迁,看似是‘断臂求生’,实则是‘破茧蝶变’。” 湖南工信中心一级调研员孟建华告诉记者,通过搬迁,湖南省石化产业实现了产业的集聚和优化,仅2023年就有34家沿江化工企业迁入化工园区,将全省化工企业入园率提高了6%。
此外,除了推动化工企业退出沿江,湖南省还坚决关停粗放型企业、淘汰落后企业,再引导安全环保达标、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搬入化工园区。通过搬迁发展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关闭退出一批,湖南省促进了化工产业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打造了6家省级绿色园区、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工厂。
昌德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卫和介绍说:“搬迁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提质升级、优化业务的重要机遇。进入园区后,我们还与现有的产业链进行了耦合,为全球首套酯化法环己酮工业化装置开发了副产综合利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了产业链,拓展了醇、醚、酯、环氧产品品类78%以上。”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
与湖南北部以己内酰胺等石化炼油项目相对的,是南部发达的盐卤化工产业。
衡阳松木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拥有长江以南最大的岩盐矿、芒硝资源。湖南省在此建设了松木经开区、衡东工业园等园区,并重点发展含氯、硫、氨等基本化工原料和功能材料,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盐卤化工产业链。
除了盐卤化工等传统化工产业,湖南省还不断发展能吃“本地草”的新兴产业。
“湖南省正在大力推进矿业产业化发展,培育钒等黑色金属矿产‘链主’企业。我们也抓住这个契机,在省国资委的支持下取得了古丈县两宗大型钒矿的探矿权。”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刘洪波表示,下一步,集团将依托湖南省钒资源优势,全力构建一条钒矿开采、冶炼、钒电解液生产、全钒液流电池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现在已经构建了岩盐开采利用、萤石矿开采利用、硫铁矿开发利用3条产业路线,形成盐化工、氟化工、硫化工3个化工产品分支,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完善,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据孟建华介绍,未来湖南省还将指导市州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建设优势产业链。如指导衡阳市充分发挥盐卤资源优势,在全省构建“北石化、南盐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指导郴州依托宜章氟化学循环产业开发区,构建从萤石精粉到终端材料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以及副产、废物全面综合利用的氟化工循环经济体系等。
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挖掘新增长点
与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石化大省相比,湖南省石化产业规模并不大,也明显存在产业链间延链补链不足、产业转型压力较大等问题。
针对产业的短板和不足,湖南省给出了有力回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石化产业。
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志忠表示:“我们通过创新,自主研发了大型氨合成系统技术、醇烃化精制工艺技术、大型低压甲醇合成系统技术、大型等温变换系统技术等核心技术,并实现创新技术向大型化、超大型化发展,构建了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安淳模式’。”
谈及以技术挖掘产业链增长点,郑志忠指出,在变化迅速的市场当中,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目前已经建成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长沙市煤化工设备研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中心,正在瞄准氢能、绿色氨醇等新兴产业,对二氧化碳制甲醇、等温等压氨合成等一系列新技术展开攻关,力争开拓石化、冶金、电力、环保多元化市场。
湖南省依托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短板材料攻关行动,对前沿材料进行布局,积极围绕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石化化工领域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着力发展具有潜在重大应用场景和全球引领力的前沿材料产业,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引擎。目前省内正在积极引导石化企业往材料方向创新发展,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关键材料的成果转化。2023年,湖南省率先在全国建设新材料中试平台,共认定18个省级新材料中试平台,打通技术成果向生产转换的关键环节,促进湖南省新材料领域技术成果转化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