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1964年,学报创刊,迄今整六十年。为给这六十年的发展留一个面影,存一份史料,从中凝炼学报的精神,编辑部组织了“我与《煤炭学报》的不解之缘”征文。现将收到的文稿次第推送,以飨读者。(本次征集活动还在进行,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点击文末“阅读全文”查看详情)
王学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从2000年我开始读硕士到现在,已经有24年了。我以第1作者身份在《煤炭学报》上有幸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第1篇论文发表于2010年。截至2010年,我已经做了10年的研究。有人年纪轻轻就在《煤炭学报》上发表了论文,这可比我强多了。在这10年,我不是未向《煤炭学报》投过稿,只不过是由于稿件质量未能达到要求,被退稿了。从这一缓慢的历程看,被退过稿的人完全没有必要气馁,应该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开展原创研究,自然地,稿件就更容易受到青睐。人云亦云,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开展常规的研究,被退稿是无比正常的现象。在《煤炭学报》的英文版上,我倒是较早就发表了论文。
《煤炭学报》在我心中,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让我翘首仰视,因为这是国内煤炭行业最顶级的期刊。能在这上面发表1篇论文,对于煤炭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在这上面发表论文,我的内心比在国外许多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还高兴,因为《煤炭学报》在高校和企业有众多的读者。试想一下,有哪个煤炭行业的高校和企业的阅览室里,不在显眼的位置摆上《煤炭学报》呢?如果没有摆上,至少说明这个单位的领导对煤炭行业的最新科技进展缺乏了解,对科技不够重视。
毫无疑问,在《煤炭学报》上发表论文的难度极大,远远超过国外的许多SCI期刊。对于我来讲,我宁愿将自认为不错的论文发表在《煤炭学报》上,也不会为了某种目的(例如,写简历好看)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就应该把不错的论文优先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只有发表在这里,国人才更容易看到,更容易看懂,研究成果更容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至于是否让外国人能了解到,我觉得不应该是我关心的事情。
我从来不拿当时自认为水平一般的稿件去《煤炭学报》碰运气。向来,我都是抱着敬畏之心,将我当时自认为不错的稿件才投往《煤炭学报》。我自认为不错,那只是我认为,而不是专家认为,被退稿也是很正常的。那么,如何能让专家认为不错呢?我认为,要去做重要的问题研究,尤其是那些大家觉得重要但又没法去做的问题研究。也就是说,要把研究做出特色,而且,要对行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何为特色?我举个例子,当提到某人时,能用一个名词来指代他,而且具有排他性。有的同行见到我,会说起StrataKing(王之岩层),尽管没有说得非常准确。我觉得,这就是对我的极大认可。何为对行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我觉得,就是这个研究很重要,攻克了之后,能解决一揽子问题,而不是论文发表完了就结束了,在可预见的未来论文对于行业发展的作用虚无缥缈。
我觉得,论文发表了,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接受同行检阅的开始,一个向外传播的开始。我看到《煤炭学报》的编辑积极转发该刊微信公众号上的推文,例如,微信群和朋友圈。有的作者也积极转发了自己的论文。然而,有一些作者对于自己的论文似乎没有那么深沉的热爱,就像不是亲生的一样,表现出了冷漠。这些作者可能这么想,论文发表了,就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何必费力去传播呢?万一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该如何是好?对于作者传播自己的论文,外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会投以真诚的赞赏的目光,有的则可能认为作者有点飘了,是在向外界炫耀。总之,不去传播最为安全。可是,我觉得,这就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初衷。发表论文的目的不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吗?在当今,就应该用时代赋予的便捷工具进行论文传播。论文传播不应该仅是编辑部的责任,也是作者的责任。论文发表后,作者新的责任就开始了。传播论文是作者对论文自信的一种表现,是热爱本职工作的一种表现,是对甘做嫁衣的编辑部老师辛勤工作的一丝温情回馈。越是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越有传播的必要。
下面,我谈谈我对发表在《煤炭学报》上的论文的传播。2021年,我在《煤炭学报》上发表了《周期冲击载荷下巷道顶板开裂机理数值模拟》。这是我从事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研究大约10年后,首次将论文发表在《煤炭学报》上。发表后,兴奋归兴奋,还是要做一些实事。于是,我开始了各种方式的转发和推广。例如,利用微信群和朋友圈。这本属于常规操作,但是,我做得与众不同。例如,谁帮助转发了论文,我就以某种书籍相赠。说实话,如果不赠送,它们就总在墙角堆着,占地方,还不能当垃圾给扔掉。赠出去了,一举多得,岂不更好?不仅赠送,还包邮。另外,我为了推广这篇论文,还写了一首诗:
咏巷道周期冲击(古风)
王学滨
拉裂在顶板,弹射从两帮。
2023年,我在《煤炭学报》上发表了《基于岩层运动并行计算系统的锚杆单元原理、实现及巷道支护效果分析》,这是我发表在《煤炭学报》上的第1篇以GPU并行计算为研究手段的文章。经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这是《煤炭学报》首次发表GPU并行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首次发表并行计算和岩层运动相结合的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不断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在诸多领域,基于 GPU 的并行计算开始成为人们提高计算效率和规模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案。和国外通用串行商业软件相比,StrataKing采用GPU进行加速,可以算得更快,计算规模可以更大(目前达到500万+单元),由此可获得更高的计算精度,而且,具有鲜明的矿业特色,例如,发展了沉积岩煤系地层两相邻岩层之间的黏结(区别于连续介质模型)、虚拟锚杆、顶板切缝、冒落岩石碎胀(顶板冒落的一种自然属性)、充填、等效液压支架支护(用于模拟工作面和巷道的支护)、动力(利用朱-王-唐动力本构模型模拟动力冲击条件下岩石的力学行为)和蠕变(利用蠕变剪裂模型模拟软岩巷道的破裂和大位移)等功能。我故技重施,积极进行论文传播,不再赘述。此外,我还有其他举措。在我创办的微信公众号“诗话计算力学和玛瑙”上,每个推文都像一篇论文:有“引言”“正文”“致谢”三部分。在“引言”中,有一个链接《岩层运动并行计算云平台StrataKing.UniXDE基础理论学习资料》。在这里,我将这篇论文《煤炭学报》微信公众号上的推文做了一个链接。于是,这篇论文就成为了解StrataKing和学习StrataKing.UniXDE的必读资料,凡是使用StrataKing.UniXDE的用户都要看一看,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这篇论文的点击量,也起到了传播《煤炭学报》的作用。一篇论文不仅仅是一篇论文,其背后是一个软件和平台,是一个科技产品,这更有助于论文的推广。这样的论文更有价值。人人多干一些正事,行业自然快速健康发展。十分荣幸,在“煤炭学报”微信公众号上,以阅读量10365次,这篇论文位列《煤炭学报》2023年最受关注的Top10论文第2名,而且,点赞量达到了700+,位列所有年度所有推文榜首。这是本人第2次获此殊荣!
一篇《煤炭学报》上的论文不应该是一篇冰冷的论文,而应该成为作者自己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可以考虑,将《煤炭学报》微信公众号上有自己论文的推文发给不熟悉的人,上面有照片、简介和研究成果,这难道不比写满头衔的呆板名片要好上一万倍吗?我经常这么做。我传播的不仅有历时10余年自主研发的岩层运动GPU并行计算系统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云平台StrataKing.UniXDE,还有《煤炭学报》!
利用原创的中国岩石力学计算方法产出的论文,未向国外期刊投稿,在《煤炭学报》这一飞驰在祖国大地的动车上,得以广泛传播,无论对于作者,还是对于行业,何其幸也!
我觉得,无论地位的高低,只要在《煤炭学报》上发表了论文,都要放下架子,摒弃过多的考虑,积极进行传播。
2019年,我曾为《煤炭学报》写了一首长诗,附在最后,其中,时间已改成今年。
《煤炭学报》是顶刊(古风)
王学滨
煤炭学报是顶刊,投稿难度不一般。
原始创新受欢迎,办刊理念很领先。
整六十年已创办,创办世界一流刊。
有为编辑一代代,实际行动去实践。
成绩荣誉来不断,人少年青业务专。
央企青年文明号,殊荣又获一九年。
不忘初心甘奉献,责任重于那泰山。
平凡岗位发光热,密切融入学术圈。
领先还有危机感,勇于开拓敢为先。
期刊质量大提升,世界排名也领先。
自身发展非其愿,促进他刊共发展。
传统出版已升级,龙头期刊使命感。
工作并非仅桌案,奔波各地没有闲。
密切追踪最前沿,引领行业去发展。
荣誉面前埋头干,锐意进取重任担。
政治坚定办顶刊,煤炭强国做贡献。
作者:王学滨
编辑:郭晓炜
审核:张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