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60年 | 鲍久圣教授:我与《煤炭学报》结缘的这十年

学报60年 | 鲍久圣教授:我与《煤炭学报》结缘的这十年

1964年,学报创刊,迄今整六十年。为给这六十年的发展留一个面影,存一份史料,从中凝炼学报的精神,编辑部组织了“我与《煤炭学报》的不解之缘”征文。现将收到的文稿次第推送,以飨读者。(本次征集活动还在进行,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点击文末“阅读全文”查看详情)




我与《煤炭学报》结缘的这十年


鲍久圣

中国矿业大学

今年是《煤炭学报》创刊六十周年,一甲子走来,学报成就非凡,在此首先表示祝贺!非常荣幸,我也来讲一讲我与学报相识和结缘的故事。

01

初识学报

翻了一下,我投给《煤炭学报》的第一篇稿件是在2014年,到今年正好十年了。实际上,从我2005年留校参加工作,到那时也干了有十多年的科研了。之所以这么晚才给学报投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早几年我主要从事摩擦学与制动技术方面的研究,虽然也涉及矿井提升机、带式输送机等矿山装备的摩擦学问题,但终归还是与学报的重点报道方向不太相符,所以也就没得合适的论文可以投;二是当时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迷信SCI,而煤炭学报只是个EI期刊,虽然行业影响力很高,但是当时在这里发一篇论文远没有在国外期刊发一篇SCI来得香。所以,早些年对于学报也就是远远的看,以学习和欣赏为主,时常下载一些论文来阅读。

02

试着投稿

2012年前后,我开始研究无轨胶轮车的混合动力驱动技术,申请了国内首个矿用防爆混合动力技术专利,自主研制了国内首套矿用防爆柴电混合动力试验台,并先后承担了学校重大项目培育专项“煤矿井下高效连续一体化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原国家煤监局“煤矿辅助运输连续化、装载容器标准化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重心开始逐渐转移到矿山运输领域,煤机装备方面的相关论文成果也慢慢多了起来。但是,在投稿的时候还是会首先考虑国外SCI期刊。当时有一篇论文,可能是水平不太高,辗转投了几个国外期刊都没中,我灵机一动,改回中文投《煤炭学报》试试?于是这才有了与学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然,学报的水平可不是盖的,这篇论文毫无悬念的被拒稿了!但是,和国外一些期刊敷衍了事的退稿意见不同,学报拒稿那是拒得有理有据,两位审稿专家洋洋洒洒写了几页纸的问题和建议,细细一读,颇有启发,研究思路也被专家点拨得更加开阔,感觉投了个稿似乎还赚了个项目。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要投个一两篇来试试手气。但是,终归还是要受指挥棒的影响,在以SCI为王的年代,好论文还是舍不得投给中文期刊,只会把一些剩下的边角料打磨打磨投个稿试试。结果可想而知,几年下来投稿好几篇,但是一篇未中!

03

搭上“煤矿智能化”快车

2016年以来,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浪花开始在国内零星翻起,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经常会提及有关煤矿智能化的发展规划。2017年,我关注到国内有人开始在露天矿开展矿卡无人驾驶试验。实际上,因为一直给学生讲授《矿井运输提升设备》本科课程的缘故,我比较关注矿山运输技术前沿,了解到国外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智利的铜矿布置无人驾驶系统了。我灵光一现,国内矿山无人驾驶的发展机遇要来了!既然煤矿智能化要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那么矿山无人驾驶必然是实现智能化的重要手段,而彼时国内的矿山无人驾驶研究却刚刚起步,是亟待研究和突破的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相比露天矿山的开放式作业场景,煤矿井下的作业环境更为恶劣,但其对“无人则安”的发展需求却比露天矿要更加迫切!因此,当时我就想:“作为科研人,要研究矿山无人驾驶,上来我们就要挑战更有需求、更有难度的井下无人驾驶问题!”。2018年以来,我们申请了国内首个井下无人驾驶技术专利,自主研制了“智矿I号”无人驾驶胶轮试验车,又陆续与企业合作研制了国内首台井下无人驾驶顺槽运输车和数字孪生双模智控无人驾驶单轨吊等智能煤机装备。2022年1月,我入选了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矿监局联合公布的《第一批煤矿智能化专家名单》,是智能运输领域的22位专家之一。

学报60年 | 鲍久圣教授:我与《煤炭学报》结缘的这十年

▲鲍久圣教授在《煤炭学报》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经过数年积累,2019年我们终于在《煤炭学报》增刊上录用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井下混合动力无轨胶轮车驱动系统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研究”(图1)。我与学报真正开始“结缘”也始于这一年,是在我国大力发展煤矿智能化的政策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从那年开始,在总书记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重要精神指引下,国内的科技论文评价体系也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文期刊的江湖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开始被投稿和发表在国内高水平期刊上。我本人也彻底扭转了原来的想法,好论文不再想着首投国外SCI期刊,而是会选择像《煤炭学报》这样的高水平中文期刊作为自己研究成果“得意之作”的首发平台。由此也迎来了自己与学报的紧密互动,自2019年以来我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学报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现已达到11篇之多。

04

组织“煤矿智能化”专题

2019年1月,原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公布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首次系统定义并提出了“掘进、采煤、运煤、安控、救援”共5类、38种煤矿机器人。该目录由葛世荣院士牵头组织制定,本人也有幸参与了其中部分编写工作。是年11月,郭晓炜编辑联系我:“鲍老师,能否邀请您与葛校长一起给学报组织个煤矿智能化专题?”。我给葛老师汇报后,他欣然同意并大力支持。经过精心策划和大力宣传,该专题征文得到了业内同行专家的积极响应,前后共收到约稿和来稿共150余篇,经严格和规范的同行评审后最终录用了36篇论文,全部发表于《煤炭学报》2020年第6期特刊。在专题即将刊出之际,我又一次灵光一现,向晓炜编辑提出建议:“现在疫情还在,不便聚集开会。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搞个线上线下结合的专题发布会呢?”,“好啊!我正有这个想法!”,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2020年7月,编辑部以该专题组织的《煤炭学报》首个专题发布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邀请了王国法院士、葛世荣校长、刘峰理事长等知名专家现场揭牌发布,线上和线下观看及参与人数超过2万余人次,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至此,煤炭行业首个“煤矿智能化”专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不仅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宣传了我国煤矿智能化领域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而且也在学术届掀起了了煤矿智能化的研究高潮,为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学报60年 | 鲍久圣教授:我与《煤炭学报》结缘的这十年

▲鲍久圣教授为“煤矿智能化”专题录制宣传片

2024年9月,我又牵头与学报编辑部一起组织策划了 “矿山无人驾驶与煤矿机器人”学术专栏(点击查看详情),拟集中报道和交流我国在矿山无人驾驶技术与煤矿机器人等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该专栏正在征稿阶段(截稿日期:2025年1月25日),在此也欢迎各位同行专家关注和投稿。

05

晋升成为学报编委

2020年底,学报招募第二届科学编辑团队,我积极申请并获批成为学报科学编辑,后转为青年编委,开始协助编辑部处理“煤矿机电与智能化”栏目的论文评审事务。几年来,我已累计为学报初审、审稿论文100多篇。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再次近距离感受到了学报的严谨和高效。很多学术水平不高的论文,经科学编辑和专家初审后可能就会直接被退稿,这样既有效避免了浪费同行专家的宝贵时间,实际上也节约了作者的投稿等待时间。然而,即使是通过初审的论文,经同行评审后拒稿率也很高。在我经手的100多篇论文中,最终被录用的论文不足30篇。能否吸引到充足而优质的稿源,能否坚持严格而规范的评审,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期刊能够保持高水平的两大核心要素。

2023年底,在我担任学报的科学编辑、青年编委三年之后,我有幸从100余位青年编委中脱颖而出,晋升成为《煤炭学报》的编委之一,当时仅有两位青年编委获得晋升。这是学报给予我的极大鼓励和崇高荣誉,看着自己的名字有幸能和一众院士专家、知名教授和行业前辈一起被列在学报第六届编委会名单上,我深感自豪同时也更觉责任重大,这更加坚定了我要为学报和行业发展做贡献的信心与决心。

06

努力成为“新锐科学家”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和动力来源,国家相关科技政策一直都大力鼓励和支持青年科学家发展。2021年开始,学报组织策划了“新锐科学家”特刊,安排在每年的第2~3期集中发表,专题报道和宣传4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科研成果。经过几年的成功运行,“新锐科学家”特刊已逐渐发展成为《煤炭学报》的标志性特色专题之一,其品牌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大,发现和宣传了煤炭领域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我也是积极投稿,有幸连续三年在《煤炭学报》“新锐科学家”专题上发表论文,并做成果分享报告。2022年4月,我还作为主持人主持发布了【煤炭学报大讲堂】第15期“新锐科学家”成果分享会,线上参与交流人数达到了5000余人次。

学报60年 | 鲍久圣教授:我与《煤炭学报》结缘的这十年

▲鲍久圣教授主持【煤炭学报大讲堂】“新锐科学家”成果分享会

回顾与学报结缘的这十年,我见证了《煤炭学报》的发展与辉煌,经历了科技评价政策的重大变革,个人能力更是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最后,非常感谢学报和编辑部给予的学习、交流及展示的机会,衷心祝愿《煤炭学报》发展得越来越好!


鲍久圣教授个人简介


学报60年 | 鲍久圣教授:我与《煤炭学报》结缘的这十年

鲍久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第一批煤矿智能化专家(智能运输领域22人之一),全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山机电与辅助运输专委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矿山专委会委员,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高级专家,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4项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兼任《煤炭学报》《绿色矿山》期刊编委、《工程机械手册》丛书编委以及《煤炭科学技术》《深地科学(英文)》青年编委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矿山智能无人运输与煤矿机器人技术研究,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采矿运输技术与装备》等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30余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领域,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绿色矿山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在煤炭行业已形成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曾多次作为行业专家接受CCTV采访和杂志专访,作为客座编辑组织策划了《煤炭学报》首期“煤矿智能化”专题和国际SCI期刊《Energies》"Intelligent Coal Mining Technology"特刊,受邀为《智能矿山》《绿色矿山》创刊号撰写述评,应邀在第九届能源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第2届深地科学前沿学术论坛、山西省智能煤机装备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等重要会议以及各大矿业集团“煤矿智能化”专题培训班上作学术报告累计已达80余场次。


作者丨鲍久圣

编辑丨李莎

审核丨郭晓炜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