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特厚煤层覆岩裂隙–渗流区域演化规律及工程应用
  • 9
  • 作者

    孔祥国 赵天烁 林海飞 赵鹏翔

  • 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安科兴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彬长小庄矿业有限公司

  • 摘要
    【目的和方法】覆岩结构对卸压瓦斯抽采有重要影响,为探究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运移规律,采用物理相似性模拟实验方法分析覆岩裂隙形态和渗流能力演化规律,研究特厚煤层覆岩裂隙-渗流特征区域演化机理,提出特厚煤层覆岩裂隙-渗流特征区域识别方法,依据该识别方法在实验工作面进行定向钻孔抽采实践。【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覆岩中间区域离层量和裂隙密度分别为两侧区域的26%和31%,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分布模式。开采初期,覆岩的裂隙-渗流特征在空间分布具有同步性,随着工作面进一步推进,覆岩受到不同程度的采动影响,覆岩逐渐开始分区演化,中间区域裂隙-渗流特征明显小于四周,两侧区域则随着层位的增加而递减,裂隙率、裂隙熵、连通性系数和渗透率范围分别为1.0%~8.5%,0.15~0.9,0.1~0.65和6.34×10-9 m2~7.78×10-7 m2。(2)基于覆岩裂隙和渗流能力对瓦斯运移的影响,将覆岩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低位湍流区、中位压实区、中位过渡区和高位恒流区,基于裂隙率、裂隙熵、连通性系数和渗透率在不同区域的时空演化规律,建立特厚煤层覆岩裂隙-渗流特征区域演化模型和判定流程。(3)根据覆岩裂隙-渗流特征区域演化模型,分析中位过渡区和高位恒流区为抽采优势层位,设计钻孔垂距为37~62 m,将钻孔抽采纯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分为初始波动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下降阶段,回采期间工作面甲烷体积分数均小于1%,工程实践效果良好,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定向钻孔布置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为瓦斯抽采钻孔参数的优化和煤层瓦斯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关键词

    特厚煤层上覆岩层裂隙-渗流特征钻孔布置瓦斯治理

  • 引用格式
    孔祥国,赵天烁,林海飞,等.特厚煤层覆岩裂隙–渗流区域演化规律及工程应用[J/OL].煤田地质与勘探,1-13[2025-01-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55.p.20250107.2013.002.html.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