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专访大国工匠符大利:从普通电工到煤矿智能化专家

2023-11-27   来源:智能矿山杂志




符大利,高级工程师,现任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机电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
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一批煤矿智能化专家,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首批“大国工匠”,中国煤炭协会青创先锋十大年度人物,陕西煤炭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获得荣誉称号50余项。从事煤炭工作20余年,完成技术创新100多项,其中26项获奖;发表技术论文13篇,申报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相关成果为企业节约成本上千万,并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文章来源:《智能矿山》2023年第11期“人物专访”专栏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免费下载阅读pdf全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矿山智能化建设进展


2022年,符大利被评为全国第一批煤矿智能化专家,这是全国首次评定,无上光荣。在此前的2017年,他就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首批“大国工匠”称号;多年来,他取得了多项成绩,获得了多项荣誉,是煤炭行业的翘楚。符大利来自于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简称黄陵矿业),黄陵人为他骄傲,因为大家都熟知他从一名井下普通电工成长为技术能手,再成长为煤矿智能化专家的事迹。

符大利2002年入职工作,虽然是个“煤二代”,但当他负重25kg的配件和工具,从井口到井下工作面步行15km的时候,感到很吃力,他体会到了煤矿一线工人的艰辛。父亲的激励鞭策和师傅的言传身教,加上他不服输的性格,使他确立了改变矿工艰苦危险的工作环境和将矿工从超强度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愿望和决心,从此他投身其中,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



刻苦钻研成为技术大拿

符大利常说他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进入了为科研创新保驾护航的黄陵矿业,遇到了师傅王军明。王军明是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事业心强,要求严格。符大利经过勤学苦练、潜心钻研,反复实践,迅速成长起来,并养成了严谨细致、吃苦耐劳、高标准作业的习惯。几年功夫下来,他便脱颖而出,能够独当一面,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完成多项技术创新,成为响当当的技术大拿。

2007年5月,黄陵一号煤矿首次在综采工作面运输机上使用德国福伊特软启动装置,因“水土不服”,设备运行3个月便多次出现故障,每次发生故障都要请德国的工程师处理,而工程师不常驻矿区,这就会影响生产。

符大利在工作面检查液压支架的功能控制器参数

符大利经常跟着德国工程师一起处理故障,逐渐摸清了设备原理,琢磨出一套运输机的改造方案,但德国工程师不赞成改造设备。没有德国工程师的帮助,设备参数设置全是英文,图纸缺失严重,然而重重困难并没有难倒符大利,他暗自立誓“一定要突破技术垄断,不能受制于人!”

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住到矿上,2个月没回家,自学英语,拿出工具书对照图纸说明逐句翻译;并自学CAD制图,仔细研究每个零部件工作原理,每天守在现场观察琢磨、动手改造。经过反复分析试验,在福伊特内部循环水路中增加外部冷却器,调整机头机尾的注水时间,改造后设备连续9个月无故障运行。这次“洋设备”的成功改造在行业内引起不小震动,就连一向自信满满的德国工程师都翘起大拇指为符大利点赞。当智能化走进煤矿的大变革时代来临之际,符大利便坚定地迎上去,勇立潮头。



迎接挑战攻克煤矿智能化关键技术

薄煤层国产装备智能化开采技术

2014年4月,黄陵一号煤矿1001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令整个煤炭行业瞩目:在这里进行的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成套技术装备工业试验获得了成功!这是我国首次,也是我国煤矿开采史上的新标志。

2013年底,作为技术带头人的符大利刚接到这项试验任务时激动不已,他深知“智能开采是百万矿工的梦想,他要为这梦想变为现实奉献全部力量。”

符大利在井下监控中心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然而万事开头难,智能化设备安装运行过程中困难重重。面对控制系统复杂、工作面煤尘大影响可视化、采煤机接收信号受磁场干扰等问题,符大利连续入井52天,每天在井下工作10h以上,最终完成采煤工艺22项工序记忆割煤法、远程供液泵站过滤站改造、采煤机电缆防脱槽改造等12项技术创新,解决各类技术难题66项,实现了国产智能化无人综采设备工艺流程的第一次优化革新。在黄陵一号煤矿1001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项目建设过程中,符大利带头解决了薄煤层智能化开采的多个主要难题:

(1)改进采煤工艺,由原来的十四象限改为二十二象限;由原来的前滚筒割顶刀,后滚筒割底刀,改为前滚筒始终割底刀,后滚筒始终割顶刀,同时改变滚筒旋向的采煤工艺(已申报发明专利),大幅减少了采煤过程中的产尘量,改善了工作环境。

(2)改造煤壁视频系统,增加煤壁摄像仪的密度(新增26台摄像仪和2台云台摄像仪),改造液压支架摄像仪,将原来的安装位置向煤壁方向移动800mm,实现了工作面煤壁视频无盲区,液压支架视频覆盖面广。

(3)进行采煤机发射器12V电源改造,利用原采煤机近控面板上的闲置启动旋钮,将控制变压器输出的12V电源单独引至近控面板上的闲置启动旋钮上,利用按钮手动来控制机载发射器12V电源的启停,解决了采煤机红外线定位不稳定的问题。

(4)发明了一种基于电液控制系统扩展的转载机自移动控制系统及方法,通过控制器实现转载机的自动控制,控制过程相关动作时间通过参数进行设置,且与端头支架动作进行关联,在端头支架推移刮板输送机时能够联动自动控制,实现了转载机自移控制和远程集中控制。

1001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投入运行(黄陵矿区首个)

黄陵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成功应用国产综采装备,完成了国产综采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地面远程操控采煤的常态化,填补了我国煤矿综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空白,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和煤炭生产方式变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符大利参与的这个“国产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项目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技术

薄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的实现,更加坚定了黄陵人实现全矿井无人开采的信心和决心。2015年,黄陵矿业继续实施了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研究实践。

在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智能化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员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培训效果,符大利要求将培训课堂搬到井下现场,并坚持以现场实操培训为主,地面理论培训为辅的培训方式,依据设备调试的进度及难易程度有计划地安排设备厂商对职工进行实操培训,为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成功应用打好基础;并要求攻关小组成员每天坚持参加综采队班前会,编制、安装、调试日志,详细制定智能化设备安装程序和步骤,指定专人分项目负责。

地面调试期间,提前完成了监控中心设备安装,以及IP地址配置、程序的输入、调试及编号工作;井下安装、调试过程中要求对暴露的问题必须坚持“问题不过夜、隐患不越过”的原则,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促进了设备调试进度;升井后对当天安装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计划性做好次日材料、配件及人员的准备工作,确保了安装、调试工作正常进行。

经过45天的艰辛工作,符大利带领团队终于完成了首个中厚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安装与调试,工作面首次实现了超前支架地面远程控制及地面“一键自移”控制。并带头解决了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的多个主要难题:

(1)研发应用“一键启停随动视频安全确认”系统,实现了设备启动过程中安全监视无盲点。

(2)对液压支架配液板进行改进,通过采用2cm钢板设计加工Π形配液板摆放架,将配液板由顶部移至该底座上,并利用倾角固定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有效提高了检修效率。

(3)对液压支架反冲洗装置进行改进,通过在反冲洗装置前增加1套过滤装置,对进液液体进行过滤,有效降低了进液杂质,杜绝了液体杂质对反冲洗过滤器的影响。

中厚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相关成果经中国煤炭协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厚煤层国产综采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先后获得第八届陕西煤炭工业科技成果特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动态地质模型精准控制智能化开采技术

2020年,黄陵一号煤矿作为主要实施单位承担了“基于动态地质模型大数据融合迭代规划控制策略的智能开采技术”项目的总体实施工作。符大利作为项目具体实施负责人,多次召开方案研讨会、部署会、协调会,对所有的技术方案、风险辨识及防控措施进行细化完善,层层明确负责人,做到分工明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每天下午召集设备厂商、科研院校、部室、区队项目负责人、技术骨干等人员召开部署协调会议,总结当天工作完成情况并安排部署第2天工作计划,形成每日工作日志,有效地保证了安装调试工作的顺利实施。

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在符大利的带领下,历经160天的奋斗,先后完成了地质勘探及模型构建、精准控制系统构建、综采工作面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平台应用,建立了1套完整的可“预测、预判、预控”的综采大数据智能决策平台,攻克了高精度透明地质建模难题,首创了基于地质模型“CT”切片技术的精准控制方法,解决了50余项技术难题,将“地质-设备-生产”紧密联系形成闭环,达到对开采装备的智能精准控制,实现了从传统“记忆截割、远程干预1.0”向“自主截割、无人干预3.0”的技术跨越,真正实现了全工作面无人化开采,对推动煤炭行业智能化开采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带头解决了动态地质模型智能化开采的多个主要难题:

(1)结合实际割煤工序,将整个工作面割煤工艺划分为22个阶段,针对每个具体阶段设定好采煤机速度及滚筒高度调整参数,通过大数据算法实时精准控制每一阶段采煤机相应动作,实现了两端头自主精准规划截割三角煤。

(2)对采煤机惯性导航系统供电电源进行不间断改造,提高了供电稳定性,解决了断电重启寻北等待问题。

(3)自主研发设计反射板的结构和安装位置,将反射板固定于巷道锚杆上,重新设计反射板形态和安装方式,配套调整雷达测量装置的布置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巷道变形对反射标识的影响,提高了雷达测量定位精度。

地质模型“CT”切片技术

2020年9月15日,“基于动态地质模型大数据融合迭代规划控制策略的智能开采技术”项目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要的是,实现了从传统记忆截割到规划截割的技术跨越,成功地将矿工从艰苦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和超强度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科学管理助力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由于智能化开采设计专业技术领域众多,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较多,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现场经验不足,难以肩负重任。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符大利在黄陵一号煤矿担任机电矿长期间,要求大胆培养年轻人。具体做法为

(1)让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从编制简单的作业措施入手,并经常开展作业措施专家汇审等。

(2)让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井下调试小组,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尽快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场实际。

(3)让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尽可能地参加各种科技项目攻关,培养其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顽强拼搏精神,快速提升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能力。

(4)让副总工程师以上的资深科技专业人员与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对“拜师学艺”,让老一辈科技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

(5)牵头编制了《智能化开采技术手册》《智能化机电岗位作业标准》《智能化机电设备操作流程》等,对智能化设备的操作、维护等方法进行了梳理,使年轻职工技能从“知”到“会”,再到“准”,得到全面提升。

近年来,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先后培养出众多技术人员,如张玉良(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延安市“十佳青年突击手”)、李悬(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陕煤集团“十佳青年岗位技术明星”)、李东升(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陕西省首席技师)、张志(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陕煤集团“陕煤工匠”)、钱竹响(陕煤集团首届“杰出青年”、全国煤炭行业建功立业优秀毕业大学生)、焦飞(荣获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一等奖)、马骋(全国煤炭行业建功立业优秀毕业大学生)。

符大利和机电维修人员探讨智能化设备维修问题

2022年3月,由于工作需要,符大利调至黄陵矿业机电公司任党委书记、副经理,作为一名煤矿“老科技”,符大利深知高技能人才对矿区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他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行“理论+实操+考核”的工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滚雪球”效应。

在理论提升方面,他坚持每月组织开展理论考试、技术分享会、机电大讲堂等活动,不断巩固提升技能人才理论功底;在实操培训方面,他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党员创新工作室“双平台”示范引领作用,每月开展1次岗位练兵,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技术比武,每年开展1次技能大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激发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在考核方面,他大力推行“师带徒”工作机制,每年组织签订“师带徒”协议,每半年进行1次考核,每年进行1次综合考评,对半年考核不合格的师傅和徒弟取消“师带徒”协议,对进入年终考评的师傅和徒弟,根据徒弟最终考核得分按比例兑现师傅授课费。通过理论提升、实操培训和考核管理相结合,提高了职工学习热情和师傅授课积极性,营造了“学业务、强素质、提技能”的全员大学习氛围,打造了1支专业化矿山机电团队。机电公司先后为黄陵矿业4对生产矿井培养机电专业人才300余人,如李海清(2022年陕西省劳动模范)、盛红杰(陕煤工匠)、郗卫平(黄矿工匠)、吕文冲(2022年陕煤集团“神南产业杯”职业竞赛荣获钳工组第一名)、姚文喜(陕西省首届“三秦工匠杯”职业技能竞赛荣获综采维修电工组第二名),为黄陵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平凡的坚守铸就不平凡的人生,符大利为他热爱的事业,扎根矿山一线20余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勤于钻研、敢于创新,他是新时代煤矿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他要为黄陵矿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增添一份色彩,要为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贡献力量。



END


责编 | 李金松

编辑丨李雅楠

审核丨武英刚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煤炭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与应用作者:袁显平, 崔伟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文章刊发:《煤炭经济研究》2023年第6期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