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黄骅坳陷中—古生界原油成因类型与来源
  • 作者

    吕雪莹蒋有录姜文亚李宏军刘景东

  • 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摘要
    黄骅坳陷发育了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古近系孔二段和沙三段暗色泥岩等3套有利烃源岩,导致原油成因及来源复杂多样.为进一步明确中—古生界原油成因与来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区3套烃源岩的生标化合物特征,并根据20个原油及油砂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饱和烃色谱和色-质谱图等特征,对研究区的原油成因类型进行划分并展开精细油源对比,认为黄骅坳陷南区围绕沧东-南皮凹陷分布的潜山是孔二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潜力分布区带;坳陷中北区沙三段烃源岩发育较好的潜山带,则是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主要聚集区;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成原油则主要分布在新生代断裂不发育的褶皱潜山带,如乌马营潜山、孔西潜山等将是煤成油的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中—古生界原油可划分为3个大类6个亚类,且不同成因类型原油的分布特征受控于3套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其中I类原油主要源自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其碳同位素重于-28‰、三环萜烷含量高、Ts/Tm比值普遍低于1.0、C27-29甾烷呈"L"型分布,平面上分布范围局限,仅在孔西、乌马营等褶皱型潜山发育,且Ⅰ1类原油中混入了沙三段烃源岩贡献;Ⅱ类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碳同位素较重、三环萜烷含量中等、Ts/Tm比值较小、C27-29甾烷呈近"Ⅴ"型分布,主要分布在坳陷中区的北大港潜山和歧北潜山,且Ⅱ2类原油中混入了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贡献;而Ⅲ类则主要源自孔二段烃源岩,原油碳同位素轻于-30‰、三环萜烷含量低、Ts/Tm普遍大于1.0、C27-29甾烷呈反"L"型分布,仅分布在孔南地区,且Ⅲ1类原油中混入了少量的石炭-二叠系来源.
  • 关键词

    黄骅坳陷中—古生界聚类分析成因类型油源对比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6ZX05006-007);
  •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