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宋博郭红玉张洺潞赵国俊沈野许小凯刘小磊
-
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
摘要
为提高褐煤制甲烷的产气量,利用放线菌Streptomyces viridosporus、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和细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分别对褐煤进行预处理和生物甲烷产气实验。通过化学需氧量(COD)、三维荧光和XPS等测试探讨生物预处理提高煤制甲烷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S.viridosporus,P.chrysosporium和P.pseudoalcaligenes预处理煤的产气效果比原煤的产气效果分别提高了36.90%,165.39%和69.22%,液相的COD值升高,COD增幅分别为429.47%,596.94%和446.58%;液相中有机质主要以色氨酸类蛋白质、腐植酸和富里酸类腐殖质为主,同时煤表面芳香单元及其取代烷烃(C—C,C—H)的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8.56%,11.68%和6.74%,含氧有机碳(C—O,C=O,O—C=O)的总体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77.25%,105.31%和60.92%。生物预处理主要通过改变液相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化学官能团来促进煤制甲烷。
-
关键词
褐煤生物预处理生物甲烷液相特征化学官能团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72178,42072193);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2300410168);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91102001);
-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煤样采集和菌种培养
1.2 实验方案
1) 预处理及生物产气实验:
2)
3)
4)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菌种预处理煤样的生物产气分析
2.2 预处理对有机质的影响
2.3 可溶性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2.3.1 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2.3.2 荧光指数
2.4 预处理对煤表面元素和化学赋存状态的影响
3 结 论
-
引用格式
宋博,郭红玉,张洺潞,赵国俊,沈野,许小凯,刘小磊.生物预处理促进褐煤制甲烷的内在原因分析[J].煤炭转化,2022,45(01):50-57.DOI:10.19726/j.cnki.ebcc.202201006.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