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洁净煤技术发展论坛在武汉成功召开


2024年3月29—31日,由《洁净煤技术》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办,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洁净煤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成功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姚洪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高亮教授、《洁净煤技术》编辑部副主编曹景沛教授致辞。

大会报告环节,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周怀春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于畅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赵永椿教授分别以“‘能源有序转化’研究与实践”“燃煤发电机组运行数据分析及优化运行实践”“碳基水系高压超级电容器关键组成优化与改进策略”“燃煤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控制”为题做特邀报告,大会特邀报告由清华大学李水清教授和中国矿业大学曹景沛教授主持。

分会场报告环节共设置清洁燃烧、高效转化、低碳利用、智慧燃烧及新能源、CCUS和研究生论坛6个分会场,共邀请到浙江大学王智化教授、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田振玉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永峰教授、清华大学黄中研究员等17位权威专家的邀请报告,70余位专家学者做学术交流报告。分会场报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赵义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汪一教授、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白进研究员、太原理工大学杜朕屹教授等分别主持。

      会上同期举办了《洁净煤技术》青年编委工作会碳中和论坛的启动仪式和《洁净煤技术》优秀青年编委及优秀论文的颁奖仪式

      本次论坛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事业单位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论坛被新华社、环球网、环球时报、湖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一、视频回顾




第二届洁净煤技术创新发展论坛

3月30日上午主会场

3月30日下午分会场

二、照片直播回顾





三、会议论文摘要合集




提取码:jjmj

四、专家介绍:洁净煤技术创新发展论坛




  郭烈锦 院士  

郭烈锦,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家,我国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科学技术研究。带领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在推动能源科学重大原创性突破、引领全球能源体系技术革命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国际清洁与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始及学科带头人,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原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工学部主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负责人。同时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及多相流分会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9)副主任委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氢能)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第六届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二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部省级科学技术奖五项,获国家发明专利近百件。获评2017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首届国家创新争先奖。在Nat.Energy、Nat.Comm..Chem.Rev.、Int.J.Hydrogen Energy等期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培养已毕业博士研究生百余人。


  周怀春 教授  

      周怀春,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智慧能源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热辐射分析、燃烧监控、智能发电、流体力学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专题课题、省部级项目,以及电力、石化、钢铁行业一系列应用研究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燃烧火焰自由基、颗粒物、主要气态产物光谱/成像检测系统”(批准号:51827808)。发表国际(英文)国内期刊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0多篇,出版《炉内火焰可视化检测原理与技术》(2005年科学出版社)等专著/教材/译著/著作章节11部,论著他引5000多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多件,获得包括2007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2010年度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2009年获得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特等奖。兼任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效清洁发电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委员等。


  于畅 教授  

      于畅,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等。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及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担任J Energy Chem.的Section Editor(执行编委)、Chin. Chem. Lett.高级编委、煤炭转化编委、储能科学与技术等刊物编委。长期从事功能碳材料及其在能源和催化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20余件。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2019 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2022和2023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交叉学科)。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


  赵永椿 教授  

      赵永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燃煤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从事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相关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1)、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担任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编委、《洁净煤技术》副主编、《燃料化学学报》青年编委、全国燃烧节能净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环保专委会委员等。

五、专家介绍:分会场








分会场一




主题:清洁燃烧

召集人

                    

  赵义军 教授  

      赵义军,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担任《燃烧科学与技术》《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等期刊编委,《燃料化学学报》《能源环境保护》《煤炭学报》《新能源进展》等期刊青年编委,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年会程序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热能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能源与动力领域清洁燃烧技术的研究,包括零碳燃料燃烧、燃气轮机燃烧、富氧燃烧等。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企业合作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


                    

  李海龙 教授  

      李海龙,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1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0-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燃烧污染防治、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能源化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引用10000余次,其中13篇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等自然指数期刊,20余篇论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30余项已获授权,其中1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相关研究成果曾被“新华网”,“科技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担任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 CCUS 栏目主编以及洁净煤技术等多个期刊编委,第七届能源与环境科学国际会议大会主席,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近100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汪一 教授  

      汪一,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燃煤灵活性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国家优青、湖北省“杰青”、“楚天学者”获得者。《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洁净煤技术》、《发电技术》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碳基燃料热化学反应机理及新型应用技术、传统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反应机理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相关SCI论文300余篇,SCI他引9000次,H指数57。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10)、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15)、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15)。











部分特邀报告 

                    

  王宇 教授  

氨燃烧在高温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及示范

      王宇,佛山仙湖实验室(国家能源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重点实验室)工业燃烧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先进燃烧实验室(www.lac-wut.cn)PI、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零碳燃料,工业燃烧,碳烟及NOx生成机理,燃烧激光诊断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在燃烧领域发表国际期刊论文70余篇,被引近4000余次。曾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技术发明类)、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提名等荣誉。兼任Carbon Neutrality青年编委,第38届国际燃烧大会分会场主持人等。



                    

  黄中 研究员  

基于气体组分分区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染物深度抑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黄中,陕西西安人,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热能工程领域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地方及企业项目90余项,制修订行业标准20项,编著有《循环流化床锅炉优化改造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标准与应用》等专著5部,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70余项。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技10项,被授予杰出工程师青年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


                    

  宾谊沅 高级工程师  

燃煤机组适应调峰工况下的配煤掺烧技术研究

      宾谊沅,男,高级工程师。现任国网湖南电科院热动所所长,高效清洁发电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热能动力技术研究室主任,湖南省电机工程学会锅炉专委会委员、秘书,湖南省电力工程企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动力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期从事电站锅炉调试、试验、检验、技术监督及管理等工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参编行业及团体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授权专利4项。


口头报告 

1 杨建平  副教授 中南大学

金属硫/硒化物汞污染控制理论与方法

2 颜井冲  副教授 安徽工业大学 

煤矸石与市政污泥掺烧原位脱硫减氮研究

3 吴晓峰  副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基于UDF的富氧燃烧NOx生成机理模型优化

4 阮仁晖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固体燃料气化燃烧协同降低细颗粒物与氮氧化物

5 张伊黎  助理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改性铋基可见光催化剂脱汞机理研究

6 李   凡  讲师 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高温催化活性涂层调控壁面化学效应及清洁燃烧技术应用

7 王   龙  高级工程师 江西江投能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66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脱硫废水零排系统运行对锅炉热效率影响





分会场二




主题:高效转化

召集人 

                    

  靳立军 教授  

      靳立军,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治区“天池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煤、生物质等含碳固体资源的清洁高效转化、甲烷催化制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荣获工程热化学创新奖。迄今,共发表SCI论文130余篇,H指数35。入选2022和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参编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2项;参编《低阶煤分质利用》专著一部。担任Inter J Coal Sci Technol、Carbon Resources Convers、《洁净煤技术》、《煤炭转化》等编委,《燃料化学学报》青年编委。


                    

  白进 研究员  

      白进,研究员,博导,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开展煤化学及含碳原料气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煤气化灰化学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为国内外大型气流床气化炉的选配煤及运行提供指导。出版专著《煤的灰化学》,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制定国家、地方标准3项,授权专利多项。近五年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NSFC-DFG项目等。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公示结束)、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工程热化学创新奖等奖励。


                    

  杜朕屹 教授  

      杜朕屹,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太原理工大学求实青年学者。兼任全国分析与应用裂解学术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煤炭学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期刊学术编辑,《洁净煤技术》中青年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低碳化学与化工》青年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青年进步奖、“工程热化学奖”青年奖、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等奖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3)。 







部分特邀报告 



                     

  李永峰 教授  

石墨烯储能电池研究

      李永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能源与材料学院院长。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10月获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艺专业博士学位,2004-2006 年,日本东北大学COE 研究员;2006-2008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2008-2011年,日本东北大学助理教授;2011-至今,受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化工,主要从事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主持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转化及工业化生产。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项,其中18项专利实现产业化转化,在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Chem. Eng. J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80余篇,出版专著2部。社会兼职包括: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第六、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矿物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届石墨及石墨材料产业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董梅 研究员  

费托合成轻烃芳构化关键催化剂研发

      董梅,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煤炭清洁低碳转化过程中催化剂及反应工艺研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科院创新团队项目等10余项;在Science, Chem. Soc. Rev.,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Chem. Commun.等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其中国际专利6件;曾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称号,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曹景沛 教授  

褐煤的定向热转化

      曹景沛,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任《洁净煤技术》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位工程热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从事煤与生物质定向转化制备化学品和功能材料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2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获2021 Energy Fuels Rising Stars、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和工程热化学奖青年奖等。


                     

陈步宁 教授/总工程师  

哈密富油煤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探讨

  陈步宁,博士,现任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疆宣力环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首席煤化工专家、Sinopec-Shell煤气化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煤炭学会煤化工专委会委员。1998-1999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在石油化工、煤化工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研究,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973项目、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现代煤化工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专利30多项,曾获“湖南省青年化学化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口头报告 

1 赵云鹏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褐煤热溶衍生油催化转化制环烷烃燃料

2 吴志强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提油基础研究

3 周华从  教授 内蒙古工业大学 

褐煤氧化解聚制备高值有机酸及微观结构演变过程

4 刘金昌  副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煤液化残渣基碳纤维的制备研究

5 李伟伟  副教授 中北大学 

流化床煤催化加氢气化的数学模拟

6 孔令学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气流床煤气化炉辐射废锅中熔渣结渣行为及机理

7 郝海刚  副教授 内蒙古大学 

高效转化,高效萘系水煤浆添加产业化开发

8 石文举  准聘副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煤灰熔融特征温度预测

9 易   兰  讲师 武汉科技大学 

低共熔溶剂萃取分离洗油中吲哚的机理研究

10 张方港  博士后 清华大学

丙烷在铂上催化燃烧的动力学模型构建及压力依赖关系研究





分会场三




主题:低碳利用

召集人 





                  

  李孔斋 教授  

李孔斋,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云岭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首批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和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全球顶尖科学家数据库。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云南青年科技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编委、《洁净煤技术》青年编委和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等。主持国基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2项,在Chem、Nat. Commun.、JACS、Chem. Soc. Rev.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67篇。


                  

  王学斌 教授  

王学斌,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A类),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清洁高效低碳燃烧和固废资源化利用,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00余篇,2021年-2023年连续入选2%全球顶尖年度科学家榜单,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和荣誉5项。担任《洁净煤技术》编委、《煤炭学报》青年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


                     

  余学海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余学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现任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碳中和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和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粉锅炉专业委员会委员,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电力创新奖2项(创新大奖1项),中国能源创新奖1项,“中国电力优秀青年工程师”称号;发表学术论文42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

部分特邀报告 


                    

  任强强 研究员  

低碳清洁的煤纯化-燃烧系统与技术

任强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首批“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团队负责人,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低碳热转化国际研讨会”发起人与执行主席(2021、2023)。


                   

  丁路 教授  

生物质水热炭化-气化-厌氧发酵耦合的气-油-炭 联产工艺过程研究

      丁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任含碳废弃物资源化零碳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等项目/课题10余项,国家级5项。近五年围绕生物质气化过程炭黑生成、碱和碱土金属作用机制、炭化预处理开展了持续应用基础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CES等能源化工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6篇,ESI热点论文1篇,研究前沿论文1篇,中国精品期刊领跑者5000论文1篇,开发了撬装式气化装备体系。


                   

  顾永正 高级工程师  

煤基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

      顾永正,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国电电力科技信息部高级主管/国家能源煤基能源CCUS技术研发中心综合管理办执行负责人。长期从事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工作。近年主持或参加了10余项国家级、企业级科技项目,攻克了煤电CCUS、燃煤污染物深度脱除、重金属吸附等关键技术,先后获能源电力行业级、集团级荣誉奖励28项,发表核心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制定标准3项。2020年荣获中国电力优秀科技工作者;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内发电企业唯一、集团首次且电力板块唯一。


口头报告 

1 徐东海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黄陵煤与水稻秸秆共热解及煤焦油分离研究

2 李敬伟 副研究员 山东大学 

固废基高性能修补材料多场景应用及负碳骨料开发

3 郑晓园 副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 

高含水有机固废水热转化制炭/肥研究

4 王睿坤 副教授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高湿固废水热碳化余热利用及节能分析

5 梁鼎成 副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VOCs净化用广谱活性炭-沸石分子筛吸附材料的可控制备

6 杨富鑫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大型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利用研究

7 曲   旋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生物质催化加氢气化制甲烷的研究

8 杨   召 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气化灰渣焚烧关键技术研发

9 郑旭帆 师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碱性固废CO2矿化利用技术工程应用进展





分会场四




主题:智慧燃烧与新能源

召集人 





                  

  姚顺春 教授  

 姚顺春,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广东省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广东省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资助。从事能源转化过程的智能感知和调控研究,主持国自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生态环境部、国网、华能、华电等委托的多项产业攻关项目。发表论文13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2部。获中国电力科技创新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玉新 副教授  

吴玉新,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洁净煤技术》编委,《煤炭学报》、《国际煤炭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科学编辑,《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约编委。主要从事化石燃料的清洁低碳利用技术、湍流多相反应流的高保真数值方法以及低碳节能应用。近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EI论文150余篇,引用2000余次,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1部。其中高盐水回用油田注汽锅炉技术、高精度水冷热流计等技术获得企业应用推广。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行业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以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各1项。


                  

  韩学义 正高级工程师  

韩学义,现任中国华电湖北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在电力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有27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先后在山东潍坊发电厂、华电国际、中国华电集团科技信息部任职。近年来深度参与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的标准、市场规则的讨论制定,独立主持或参与制定了一些信息化建设、碳排放管理、战略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规范及制度体系,申请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







部分特邀报告 


                    

  王智化 教授  

氨煤混合着火与燃烧的基础问题研究

      王智化,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工程学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1年)、优秀青年基金(2014年)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现任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煤炭、零碳氢/氨燃料的清洁高效燃烧、激光燃烧诊断及燃烧染污物NOx/VOCs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项目、国家863项目、973课题、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研究项目20多项,在两大燃烧领域顶刊《Combustion and Flame》、《Proceeding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发表论文20+篇、其他SCI论文220多篇,Google Scholar 他引10000+次,H Index 50,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中文专著2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浙江省专利金奖1项。



                   

  田振玉 研究员  

C3胺类燃烧研究

  田振玉,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包括先进诊断仪器自主研发、空天/含氮/SAF燃料及其关键组分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微重力燃烧、催化燃烧与VOCs脱除技术等。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洪堡学者、中组部人才计划、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法杰青交流学者、国际燃烧学会Fellow、Bernard Lewis奖、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李佩教师奉献奖和IAAM Fellow等。主持基金委、工信部和科技部等部门资助的科研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含50余篇燃烧领域顶刊CNF/PCI),出版Springer出版社教材1本、英文专著2章,申请/授权专利30余项。任国际燃烧学会奖励委员会和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分会专委会等10余个专委会委员,J. Therm. Sci.等10余个期刊副主编和编委等。


                    

  姚顺春 教授  

煤质在线检测研究

姚顺春,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广东省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广东省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资助。从事能源转化过程的智能感知和调控研究,主持国自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生态环境部、国网、华能、华电等委托的多项产业攻关项目。发表论文13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2部。获中国电力科技创新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口头报告 

1 呼延成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生物质与煤基高密度特种燃料

2 王鸿燕 副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多环烷烃高密度燃料热解机理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3 周   伟 副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生物炭阳极耦合脉冲电解水低电耗大电流制氢机制

4 杨   赫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煤热解过程塑性变形影响与模型构建

5 周敏敏副教授 东南大学 

工业锅炉的数字孪生研究及挑战

6 王玉高 副教授 太原理工大学 

高碱低阶煤原位离子活化制备均一微孔炭用于甲烷/氮气分离

7 席中亚副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零碳/碳中性燃气的层流/旋流燃烧调控

8 李   娜副教授 内蒙古工业大学 

煤基自牺牲阳极强化电解水析氢耦合制碳量子点

9 应   芝 副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

生物炭辅助水电解制氢协同炭的电催化重构与利用





分会场五




主题:CCUS

召集人 






                 

  王涛 教授  

王涛,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现任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委会委员,浙江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秘书长。长期从事CO2捕集及利用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开发了用于空气CO2直接捕获的新型变湿再生技术、CO2矿化养护混凝土等负排放技术。其所开发的针对大气CO2直接捕获的变湿吸附技术,在2018年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联合发布的碳负排放报告中被列为该领域的两大主要技术方法之一。近年来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pplied Ener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课题10余项。


                 

  赵传文 教授  

赵传文,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东南大学工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和特任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固体吸附剂CO2捕集与转化利用研究。在该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双碳专项重大课题和中石化南化公司技术开发等项目10余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1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各1项,入选江苏省第十三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杰出人才和南京师范大学“百名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担任各类学术兼职9项,在能源领域国内外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5次,在国际顶级期刊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受邀发表钾基吸附剂脱碳综述1篇。



                 

王雨晴 教授  

王雨晴,北京理工大学准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和2017年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获得工学学士、工学博士学位,2017-2020年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开展一年半的合作研究。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供能技术相关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德国洪堡基金等奖励。







部分特邀报告 


                    

  方梦祥 教授  

CO2化学吸收技术研究进展

      方梦祥,博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CO2化学吸收技术、煤和生物质燃烧与气化技术等。主持负责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等4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拥有发明专利2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担任国际温室气体杂志(IJGGC)副主编,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CCUS联盟理事。


                   

  段伦博 教授  

流化床技术原理及其碳捕集应用

      段伦博,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节能减排和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工作,低碳能源团队负责人,国家优青、青年拔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任务2项,973子课题1项,并获美国能源部、韩国科技部等多项外资项目。在Combustion & Flam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引用超过4000次,个人H因子36。Cleaner Chem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洁净煤技术》副主编、《燃烧科学与技术》编委、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第1发明人申报发明专利19项,目前授权15项,部分专利实现成果转化。


                    

  孙志强 教授  

甲烷低温催化裂解制氢协同二氧化碳利用

      孙志强,教授,博导,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清洁低碳能源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湖南省杰青,青年芙蓉学者,湖湘青年英才,湖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研究方向为多相流与传热传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等。出版专著3部、教材4部,在Prog. Energ. Combust.、Adv. Energy Mater.、Carbon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6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等。


口头报告 

1 李鹏飞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工业窑炉无焰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2 叶闰平教授 南昌大学 

稀土催化CO2加氢制燃料进展

3 杨应举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研究

4 金   波副教授 湖南大学 

化学链二氧化碳捕集与原位转化技术

5 董美蓉副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提升CO2非均相催化转化性能:基于MOF衍生物的载体结构调控

6 朱炫灿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胺嫁接纳米水滑石的余热驱动直接空气捕集技术研究

7 吴文龙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水在二氧化碳加氢中的作用

8 刘敦禹副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 

化学链燃烧核壳结构铁基载氧体抑制相分离现象研究

9 张   浩特聘副研究员 浙江大学 

基于等离子体的CO2转化技术

10 陈思铭副研究员 中国矿业大学 

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

11 鲁博文 博士后 华中科技大学

氧化铈增强铁酸镍催化CO2高温加氢制合成气的研究





分会场六




主题:研究生论坛

召集人 






                  

  李鹏飞 教授  

李鹏飞,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环境保护燃煤低碳利用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已发表SCI论文76篇、EI及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被引用超过3000次,H指数28。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富氧燃烧及无焰燃烧领域出版书籍4部。授权发明专利14项并实施成果转化。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北省楚天学者、腾讯“碳寻计划”等。曾任国际动力工程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全国青年燃烧学术会议等分论坛主席。研究方向:清洁低碳燃烧,如富氧燃烧、无焰燃烧等。


                  

  王长安 教授  

王长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200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201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工作至今。2014 -2015年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担任《洁净煤技术》青年编委、中国煤炭学会煤粉锅炉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绿色矿山》编委等。主要从事碳捕集、化石燃料高效清洁利用及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蔡军  研究员  

蔡军,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青年委员会首届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专项会评专家,《洁净煤技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固体燃料燃烧/热转化(热解、气化)过程强化以及工业窑炉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青年基金等多个项目。获研究所青年突出贡献奖。发表SCI论文50余篇,他引1300余次,出版学术著作2部。



口头报告 

1 张   致 西安科技大学

富油煤结构变化对其热解特性的影响

2 张怀青 西安科技大学

准东低阶煤显微组分结构特征及分子模型构建

3 郭亚静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煤/氨共热解过程中氢气生成的协同效应机理

4 云春福 内蒙古工业大学

松木屑与褐煤热解焦二氧化碳气化性能研究

5 安懋光 内蒙古工业大学

生物质混合比对共热解焦炭结构与反应性的影响

6 董嘉良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木质素热化学活化-氮掺杂制备多孔炭及其CO2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7 柯梅容 宁夏大学

碱金属盐对石油焦高温气化的反应特性和催化机理研究

8 马   花 宁夏大学

快速加热条件下不同类型煤显微组分气化残碳结构解析

9 安   元 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于深度学习与正则化算法的炉膛温度场重建研究

10 王   昌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煤和生物质共气化过程工艺参数对碱金属实时释放特性的影响机制

11 孔澎杰南京师范大学

煤原位燃烧条件下CaO基CO2吸附剂失活机理研究

12 孙鹤铭 华中科技大学

基于Modelica/Dymola的锅炉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13 秦龙 清华大学

氢气在微通道内的催化/气相耦合燃烧稳定性分析

14 赵超越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过程中钾的释放及其对熔渣烧结行为影响的原位研究

15 张文举 宁夏大学

掺氨甲烷火焰自由基化学发光燃烧特性研究

16 褚志炜 山东大学

钙铁复合材料催化甲烷裂解及其再生双过程制氢特性研究

17 翟宏广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煤粉炉掺烧造纸污泥的污染物排放

18 房   意 山东大学

 Mn/Ce共掺杂改性电石渣的循环CaO/CaCO3储热研究

19 张友浩 山东大学

CaCr2O4掺杂对于钙基材料高温热化学储热性能的影响:实验和DFT研究

20 刘帅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金属Ca催化煤热解影响甲烷生成的微观机理:ReaxFF MD与DFT联合研究

21 张宏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通过硅醇限制 Mo 负载的MFI分子筛中Mo 的迁移并澄清甲烷脱氢芳构化单双功能机制的争议

22 冀   冉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镍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甲烷干重整反应性能研究

23 韦信正 南京师范大学

光辅助热条件下CoAl-LDH催化甲烷干重整研究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搜索微信账号(chinacajnet)加入微信群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