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张锦旺副教授:基于匹配法的不同种类煤和矸石发射率测量研究
     煤和矸石的种类、表面纹理结构、变质和发育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其发射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精准的发射率参数设置对红外热像仪测温及煤和矸石红外图像的识别至关重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匹配法的煤和矸石发射率测量方法,即采用表面热电偶与红外热像仪相结合的方式测量煤和矸石发射率。
    2024-10-23
    了解更多>>
  • 倪小明:平顶山矿区多煤层卸压立体抽采模式与工程示范
    创刊50年来,《煤炭科学技术》立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真实问题的办刊宗旨,持续增加理论基础、实践创新和系统集成等三方面的关注度,将对提出的新标准、新方案,解决复
    2024-10-23
    了解更多>>
  • 王红尧副教授:矿井提升运输钢丝绳(缆)智能化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
    王红尧,副教授,博士,山西省“千人智库”专家,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技术人才。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监控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山设备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煤矿安全
    2024-10-23
    了解更多>>
  • 胡底煤矿强矿压微震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胡底煤矿工作面在回采期间巷道出现明显变形,底板鼓起、两帮收缩,部分区域出现明显顶板下沉和锚杆(索)断裂,具有典型的强矿压显现特征。为了保障胡底煤业工作面回采安全,以一盘区1305(下)工作面为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技术手段,研究开采工作面的微震时空演化规律,提出了强矿压微震监测临界预警指标,并对当前微震台网布置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强矿压微震监测预警体系。
    2024-10-23
    了解更多>>
  • 综放工作面围岩控制与智能化放煤技术现状及展望
    分析了厚及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围岩控制技术与智能化放顶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巷道围岩高效支护、工作面超前支护、坚硬特厚顶煤冒放性、液压支架位姿监测及智能化放顶煤5个方面提出了工程实际需求。针对综放工作面实现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存在的技术难题与工程需求,对综放工作面围岩控制技术、智能化放煤技术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坚硬特厚煤层顶煤悬臂梁力学模型,研发了提高顶煤冒放性及放出率关键技术,实现了坚硬特厚煤层超大采高综放开采;研发了单元式超前液压支架顶梁可旋转自复位装置,实现了液压支架顶梁根据巷道顶板倾斜角度自动旋转支护,有效提高了单元式超前液压支架对巷道顶底板的适应性;提出了采用巷道支护液压支架替代传统锚网支护结构的思路,具有支护效率高、成本低、节省工作面超前支护等优点;开发了基于立柱与尾梁千斤顶行程的综放液压支架支护姿态监测装置与算法,提高了液压支架支护姿态解算效率与精度;提出了基于透明地质模型、煤量监测装置与煤矸识别装置融合的智能放煤控制方法,可有效解决多夹矸层特厚顶煤智能化放煤技术难题。提出智能地质保障技术、机器视觉精准测量与智能感知技术、综放工作面设备智能精准自适应控制技术、综放工作面数字孪生技术等是智能化综放开采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
    2024-10-23
    了解更多>>
  • 新疆中低阶煤微晶结构研究
    基于X射线衍射实验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探讨了新疆准东、准南、吐哈及库拜煤田6组煤样的微晶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低阶煤中,002峰和100峰均峰形平缓,002峰随煤阶的增高逐渐尖锐,且“对称性”变好,100峰高度逐渐增高,但峰宽逐渐变窄;随着煤样变质程度的增大,芳香层片堆砌高度、延展度及其数量逐渐增大,芳香层片间距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煤中芳香结构的缩合程度逐渐增大;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氧官能团波段峰形尖锐,脂肪烃类物质和羟基官能团波段峰形平缓,均随着煤阶的升高而逐渐宽缓;随着煤阶的升高,芳香度脂肪链长及其支链化程度、成熟度逐渐减小,而缩聚程度、生烃(油)能力逐渐增大;煤的演化过程以含氧官能团的脱落、脂肪烃类的富集、部分芳烃的缩聚为特征。
    2024-10-23
    了解更多>>
  • 平顶山矿区多煤层卸压立体抽采模式与工程示范
    平顶山矿区多煤层发育、含气层段多,仅靠井下进行瓦斯治理工程量大、难度高。为了开辟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新模式,达到“采一层抽多层”的目的,采用气测录井与含气量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精准判识了煤系主要含气层段和含气量;采用体积法评价了东部5对矿井采动区和采空区的煤系气资源量。基于“O”形圈理论和“防−抗−让”思想,分别优化设计了采动井、采空井的井位、层位和井身结构,构建了采动区、采空区多煤层卸压立体抽采模式并进行了工程示范。结果表明:① 二1煤层顶板200 m范围内存在四煤组、三煤组、二1煤层顶板60 m范围内的砂岩/泥质砂岩互层段等3处主要含气段。平顶山矿区东部5对矿井的采动区和采空区资源量分别为26.36×108 m3和20.00×108 m3。②采动井最佳井位为0.17~0.28倍采长,且靠近回风巷条带区域;走向上,采动井的间距一般为80~100 m。创建了“大口径、避开岩体变形强烈区、P110梯型扣套管”的采动直井稳孔技术体系和“下行水平轨迹+提高套管强度”的采动L型水平井稳产技术体系,保证了产气通道的畅通性。采空井一般布置在距离回风巷30~50 m的区域,完钻位置一般为二1煤层顶板40~60 m的范围;筛管布置在四煤段顶板至裂隙带底部。③建立了“地面采动直井/定向井−采动L型水平井−采空井”联作的卸压立体抽采模式,实现了多气源立体抽采。截至2024年4月30日,累计抽采纯量达5258.8万m3,总利用量达到3735.4万m3,率先在河南省实现了煤系气产业化开发,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显著。
    2024-10-23
    了解更多>>
  • 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露天矿山装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技术创新和应用成果交流会成功召开
    2024年10月16日,由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主办,国能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与中煤科工集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露天矿山装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露天矿山装备技术
    2024-10-22
    了解更多>>
今日专家
亮点论文

创新点(1)开展直剪试验揭示超临界CO2作用下煤体结构面剪切硬化特征。(2)结合声发射及细观测试技术揭示超临界CO2作用下煤体结构面宏细观剪切破坏机理。(3)提出一种剪切...

今日企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