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祖籍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阜新矿院(现辽宁工大)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士,辽宁工大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博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质学专业博士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专业博士后;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获得者;
主要从事岩土、金属破坏及失稳问题研究及工程应用,涉足岩土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及地震科学等领域。
提出了考虑应变局部化的岩石试样拉、压统一失稳判据,为冲击地压等灾害预防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化的空间局部化机理,揭示了板裂化和分区破裂化的统一机制,为深部巷道围岩支护设计及灾害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发现了比声发射表现更突出的力学指标——剪切应变陡降量,为断层失稳前兆的敏锐识别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提出了估算金属绝热剪切带(ASB)内峰值温度的新方法,这对于确定ASB内是否发生了热回复和再结晶具有重要意义;开发了适于软弱及坚硬材料变形场精确测量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程序,应用效果良好;初步开发了连续-非连续介质静-动力学分析程序,应用前景广阔。推动了岩土、金属破坏及失稳问题的研究及工程应用。瑞典、俄罗斯、土耳其、中科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单位的同行,正面评价或引用论文超过800次。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出版的《2007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中,列高被引作者前100名的第61名;在《2007-2010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中,在“建筑科学”中列学科高被引作者分别第4、第4、第16及第16名。在1982-2005年SCI收录的期刊引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上论文频次前5名作者排序中,名列第1,而且在被引论文作者前20名排序,名列第2;在2003-2007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被引论文作者排序中,名列第2;在2000-2009年《岩土工程学报》核心著者测评与分析中,名列第42名。对FLAC-3D商业软件进行了多方面的二次开发,并用于工程实际,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1,校内排名第3。
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省教育厅学风先进典型、辽宁工大五四青年奖章(名列第1)、辽宁工大十大青年科技精英(名列第2)、辽宁工大先进科技工作者、《岩土力学》优秀审稿专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入选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百人层次)、辽宁工大首批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省力学学会理事、《防灾减灾工程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版)》期刊编委、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遴选专家、《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审专家;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省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工大学术委员会委员。
******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