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发布《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这对于传统煤化工产业来说,面临的挑战无疑加大了。
一. 煤化工碳排放量大
与石油和天然气相较,煤炭本身就具有高碳属性。在煤化工生产中,大量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排放。
吨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煤制合成氨为1.29吨、煤制甲醇为1.37吨、煤制烯烃为10.52吨、煤制乙二醇为5.6吨。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合成氨、甲醇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占石化和化工行业排放总量的19.9%和17.8%,二者合计约占石化和化工行业排放总量的38%。
二. 煤化工受资源要素制约
煤和水是煤化工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素。我国资源高度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以山东为例,虽然是煤炭大省,但多数煤种不适用于煤气化工艺,需要从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大量调入原料煤。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工业和农业用水紧张,部分煤化工企业通过复杂的环保设施实现了废水微排放、零排放,装置投资和能源消耗大大增加,产品竞争力被削弱。
三. 传统煤化工技术突破困难
目前传统煤化工逐步趋于大型化、园区化、集约化、智能化,但产业延伸的关键工艺技术并没有新的重大突破。
传统煤化工工艺路线较短,耦合联产选择空间不大。此外,煤化工相关标准数量较少且标准体系架构涉及面较窄,尤其是清洁生产标准、技术安全导则、分类及其命名规范等导向性、规范性基础通用标准的缺失,影响了传统煤化工产业的转型。
四. 传统煤化工同质化竞争严重
传统煤化工企业大多出身于小化肥企业,在技术提升、结构调整和产业延伸过程中,严重依赖于合成气深加工,技术路线、产品结构、产业方向高度雷同。
同时,传统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盐化工融合拓展的项目,大多偏于基础化工产品,精细化和高端化不足,附加值不高。同质化发展造成的过度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五. 传统煤化工行业周期波动大
近几年来,煤价大幅上涨、油价低位波动、相关化工产品价格总体下滑,煤化工企业两头受挤,低煤价优势基本不复存在。
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调查,14家重点企业2023年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77%,利润同比大幅下降44.35%。
近几年,双碳政策、能耗双控等产业政策对传统煤化工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煤化工项目用煤、用水、用能、环境容量指标的获取难度越来越大。
以山东为例,由于严格限制新建煤化工项目,严格控制煤化工用能,严格限制锅炉等公用工程建设,原有的合成氨、甲醇装置必须升级改造减量替代,许多企业不得不迁至外省异地建设。
5月,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新建、改扩建用煤项目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
尤其是针对合成氨行业,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在《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到2025年底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提升至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的目标。
可以说,碳排放指标收紧,势必加快耗能高、转化率低的传统煤化工出清。
那么,传统煤化工企业如何应对此轮的优胜劣汰?
一. 减加结合
所谓减,就是加快“两高”产品和装置的分类梳理、分类处置,对空耗资源的低效无效产能下决心停掉,对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坚决淘汰。
所谓加,就是鼓励优势企业着眼绿色低碳、节能低耗开发更前沿的新技术,着眼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延展更富价值的产业链,并集聚资源要素支持产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
二. 将创新主导权交给企业
引导行业领军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以项目为纽带,持续自主创新。
企业要注重系统谋划,坚持转型升级与减排降碳、结构优化与碳排放控制相协同,推进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节能减碳及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技术的探索与应用,还要加快化工新材料的开发力度,由能耗较高的基础化工原料向附加值较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延伸,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三. 要素跟着项目走
目前煤化工企业项目备案审批、各类评价程序复杂,在用能配置、用地保障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些项目难以入园落地。
建议采用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要素的向优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