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研究
  • 作者

    曾鑫耀钟大康李荣容胡欣孙海涛刘文栋秦鹏彭思桥梁雪祺

  • 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

  • 摘要
    对川西北双鱼石地区栖霞组主力产层中的非均质白云岩进行研究.文中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岩屑薄片及地震、钻测井等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能谱和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系统总结了研究区栖霞组发育的岩石类型及其阴极发光特征.结合常规测井半定量识别及成像测井定性识别,建立了研究区测井岩性识别图版,对白云岩的纵横向分布进行刻画;利用地震切片研究白云岩平面分布特征,明确白云岩在研究区内的展部规律,认为白云岩及过渡类豹斑云质灰岩的分布受沉积水体能量的控制,水动力差异导致了宿主灰岩的原始成分和粒间孔隙连通性不同,进而导致了后期白云岩化作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双鱼石地区白云岩具有低GR(10.73~29.33)、高CNL(0.79~4.13)、低RT(531.51~23 380.71)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水动力相对较强、淘洗干净、原生粒间孔隙发育的滩核部位.豹斑云质灰岩具有中GR(12.70~14.34)、中高RT(14 840.14~94 114.93)、低CNL(0.03~0.14)的特征,主要分布在水动力相对较弱,泥晶充填严重,残余粒间孔少的滩翼部位.综合评价分析认为,栖霞组的白云岩为埋藏成因,云化流体仍然是保存在孔隙中的海水.随着埋深加大,温度升高,以及峨眉山玄武岩的热效应影响,白云石沉淀的动力学屏障得以克服,共有3期埋藏云化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发生在大量生烃的中-晚三叠世前.
  •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埋藏白云岩化栖霞组双鱼石区块四川盆地西北部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097);
  •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 样品分析测试
    3 岩石学特征
    3.1 灰岩类
    1) 泥晶灰岩
    2) 颗粒灰岩
    3.2 过渡岩类
    3.3 白云岩类
    1) 溶孔洞白云岩
    2) 针孔白云岩
    3) 角砾白云岩
    4) 鞍状白云岩
    4 阴极发光与元素特征
    4.1 阴极发光程度
    4.2 元素成分特征
    5 白云岩测井识别
    5.1 成像测井特征
    5.2 常规测井特征
    6 白云岩宏观分布特征
    6.1 白云岩剖面展布
    6.2 白云岩平面展布
    7 讨 论
    7.1 白云岩化沉积背景
    7.2 白云岩化成因
    7.3 白云岩化过程
    1) 早期埋藏白云岩化
    2) 晚期埋藏白云岩化
    3) 过度白云石化
    7.4 白云岩化储层意义
    8 结 论
  • 引用格式
    曾鑫耀,钟大康,李荣容,胡欣,孙海涛,刘文栋,秦鹏,彭思桥,梁雪祺.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0,49(05):974-990.
  •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