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下古生界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 作者

    张春林侯连华刘新社牛小兵邢凤存范立勇

  • 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 摘要
    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镜下薄片鉴定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露头剖面的下古生界存在油苗.为了明确油苗的来源,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在对潜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及成熟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油苗和潜在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类异戊二烯烷烃分布特征、萜烷类分布特征及甾烷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油源对比和构造演化史恢复的方法,明确了油苗来源于藻类生源与高等植物蜡质生源共同贡献的本溪组泥岩,认为本溪组泥岩生成的石油可运移进入下古生界聚集成藏,且后期发生裂解成气进行二次聚集成藏.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油苗和本溪泥岩的正构烷烃系列的碳数分布范围为nC16~nC36,且呈现单峰态、前锋型特征,以nC20或nC21为主峰碳、具微弱的偶碳优势,Pr/Ph值为0.30~0.64,C23TT/C30H值为0.10~0.32,伽马蜡烷/C30H值为0.09~0.25,规则甾烷呈C27≥C28<C29的不对称“L”型分布,因此该地区油苗与本溪组泥岩具有亲源关系,其原始母质形成于湿润气候条件下、具还原特征的微咸—半咸水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源于本溪组泥岩的原生油藏裂解气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贡献作用,预测榆林—神木地区为有利勘探区带.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苗地球化学成藏过程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科院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140104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7-002);中国石油“十四五”重大科技项目(2021DJ0503);
  • 文章目录
    1 油苗出露地质背景及特征
    2 油苗附近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 油源对比
    3.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3.2 类异戊二烯烷烃分布特征
    3.3 萜烷类分布特征
    3.4 甾烷分布特征
    4 讨 论
    5 结 论
  • 引用格式
    张春林,侯连华,刘新社,牛小兵,邢凤存,范立勇.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下古生界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22,51(02):329-343.DOI:10.13247/j.cnki.jcumt.001354.
  •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