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西安科技大学李树刚教授团队发表于《煤炭科学技术》系列成果(29篇)

来源:煤炭科学技术

李树刚教授长期从事煤与瓦斯安全共采、采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创新了采动裂隙椭抛带理论,提出椭抛带瓦斯抽采技术,揭示出煤岩瓦斯非线性失稳机理,创立了基于采动裂隙椭抛带的煤与瓦斯安全共采理论与技术体系,成果在十余个矿区应用。(专题整理于(2023-06-13)

行业视野

安全

类别

99个

关键词

66位

专家

26篇

论文

13059IP

点击量

19500次

下载量
  • 作者(Author): 李树刚, 刘李东, 赵鹏翔, 林海飞, 徐培耘, 卓日升

    摘要:为研究综采工作面采动覆岩压实区演化综合因素影响效应,运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不同采高(2m<4m<6m)、不同推进速度(3m/d<5m/d<7m/d)以及不同煤层倾角(0°<15°<30°)条件下的采动覆岩压实区裂隙演化规律的研究,得到了压实整体形态随工作面采高、推进速度以及煤层倾角变化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空区覆岩“三带”高度随着工作面采高的增大、推进速度的减小以及煤层倾角的增大呈线性增大趋势。采空区上覆岩层离煤层顶板越远,其贯通度数值越小,并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出现迅速减小的现象。受更高层位岩层的挤压以及两侧煤壁的支撑作用,覆岩离层率呈现两侧高于中部的“马鞍形”。构建出以覆岩贯通度突减、覆岩离层率突增以及裂隙带发育高度为依据的综采工作面覆岩压实区边界判定准则,得到了不同开采条件下覆岩压实区整体发育形态,进而发现工作面采高对压实区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方面,煤层倾角对压实区宽度和对称度的影响较大,推进速度对压实区的高度与宽度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基于采动裂隙椭抛带理论,结合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结果,构建了多因素影响下的采动裂隙椭抛带压实区演化综合效应模型,并结合工程实践,有效提高了现场瓦斯治理效果,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免费下载
    煤炭科学技术
    2022年第01期
    514
    1462
  • 作者(Author): 赵鹏翔, 刘李东, 李树刚, 徐培耘, 李刚, 魏宗勇, 贾永勇

    摘要:为研究仰斜综采工作面采动覆岩压实区裂隙演化规律的煤层倾角效应,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不同煤层倾角条件下采动覆岩压实区裂隙演化规律的研究,得到了压实区高度、垮落角以及宽度随煤层倾角变化的演化规律,进而建立了压实区演化煤层倾角效应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0°<15°<30°),平均来压步距逐渐减小(12.5 m>11.6 m>10.4 m),采动覆岩离层量逐渐增加。同时,以采动覆岩离层量和底板应力为压实区边界判定依据,分析得出压实区高度随煤层倾角的增大而不断增大,且压实区高度变化趋势所拟合的直线斜率所组成的曲线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出现平缓、陡增、平缓的变化趋势,即压实区在形成初期高度相差不大,但会在工作面推进至55~65 m时高差迅速增大,且维持此较大高差直至工作面回采结束;随煤层倾角的增大,开切眼侧垮落角逐渐减小,而工作面侧垮落角逐渐增大;以压实区的高度和垮落角的演化规律为基础,建立了压实区空间简化模型,进一步得到压实区宽度随煤层倾角变化的数学表达式。最后,以采动裂隙椭抛带理论为基础,结合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煤层倾角的采动裂隙椭抛带压实区数学方程,为仰斜综采工作面准确定位卸压瓦斯储集优势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免费下载
    煤炭科学技术
    2021年第11期
    453
    604
  • 作者(Author): 李树刚

    摘要: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近些年相继出台了《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煤矿瓦斯先抽后采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煤矿瓦斯防治十条规定》《关于“十三五” 期间煤层气( 瓦斯) 开发利用补贴标准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构建完善了煤矿瓦斯抽采防治政策体系。2020年我国煤矿共发生7 起瓦斯事故,首次实现了全年无重特大煤矿瓦斯事故,但瓦斯灾害防治形势与压力依然巨大,与“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新时代、新征程、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仍有差距。另外,煤矿瓦斯的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 倍,但瓦斯还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抽采利用1 亿m3 瓦斯相当于减排150 万t 二氧化碳。因此,高效抽采利用瓦斯可以达到矿井安全生产、清洁能源供应及大气环境保护等多重效应,加快促进“ 双碳目标”的实现。  我国煤层瓦斯赋存条件复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透气性降低,地应力、瓦斯含量和压力增大,如何增大煤层透气性、提高瓦斯抽采效果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同时随着煤层开采强度的增大,低瓦斯含量煤层卸压涌出强度也快速增加,解吸速率加快,如何高效精准抽采瓦斯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点。《煤炭科学技术》作为煤炭行业的代表性期刊,认真践行“ 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培养行业科技人才” 的办刊理念,一直特别关注并跟踪报道瓦斯抽采、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等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据中国知网统计,自2000 年以来,《煤炭科学技术》共发表瓦斯方面的论文1 500 余篇。  为进一步总结、凝练我国矿井瓦斯抽采防治成果,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21 年第5 期《煤炭科学技术》策划组织“深部煤层瓦斯精准抽采” 专题,共收到近20 个单位的60 余篇稿件,本期优选刊登16 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集中报道了我国在深部煤层瓦斯含量精准预测、瓦斯涌出精准测定、瓦斯储运区精准辨识、低渗煤层精准增透、瓦斯精准抽采防治及智能调控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专题撰稿,特别感谢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等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 期待本期专题为提高我国煤矿瓦斯抽采防治水平提供技术参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 周年。
    免费下载
    煤炭科学技术
    2021年第05期
    368
    962
  • 作者(Author): 李树刚, 杨二豪, 林海飞, 赵鹏翔

    摘要:为推进瓦斯治理水平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基础,建立了煤层瓦斯含量测定、瓦斯涌出量预测、瓦斯储运区辨识圈定、抽采方法确定、抽采参数设计、抽采工程施工、计量监测评价及调控的采动卸压瓦斯抽采全环节,从“精确度”“准确度”“精细度”对卸压瓦斯“精准抽采”内涵进行了阐释。以深部开采卸压瓦斯抽采关键问题为核心,主要内容为基石,重点技术为依托,手段与方法为途径,工程实践为验证,构建了多层级精准抽采体系框架。通过总结现有瓦斯涌出量预测的常用方法,得出瓦斯涌出量预测的一般箱体模型;以理论推导、试验模拟和现场反演3个方面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卸压瓦斯高效抽采区域精准辨识方法和流程;根据不同设计依据建立了卸压瓦斯精准抽采工程精准施工设计流程;以抽采数据动态感知、抽采效果评价及管网优化、抽采系统决策与调节为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卸压瓦斯抽采精准调控的3个研究课题和研究思路;探讨了卸压瓦斯精准抽采云平台的架构,并应用卸压瓦斯精准抽采体系在山西典型高瓦斯突出矿井进行了现场工程实践。该研究完善了深部矿井卸压瓦斯治理的整体框架,为后续研究及现场应用提供了借鉴。
    免费下载
    煤炭科学技术
    2021年第05期
    相关视频
    996
    2864
  • 作者(Author): 李树刚, 刘思博, 林海飞, 双海清, 李磊明, 于涵旭, 罗荣卫

    摘要:瓦斯抽采钻孔在采动影响下所处的应力状态比较复杂,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经历复杂的加载和卸载共同作用,易导致抽采钻孔失稳破坏。为深入研究采动影响下煤体钻孔的变形破坏特征,通过开展单调加载及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不同加载路径下试样的强度特征,并结合数字散斑技术(XTDIC)分析试样单轴压缩过程中裂纹扩展及孔周位移演化规律,通过布置“虚拟引伸计”分析试样局部化带位移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单调加载路径相比,分级循环加卸载路径下试样的抗压强度减小,减小幅度为4.59%;分级循环加卸载路径下,含钻孔试样的最终破坏是由远场裂纹与钻孔两侧的剪切裂纹贯通形成宏观破裂带导致的,不同加载路径下试样破坏模式均为拉剪复合破坏,破坏形态呈“X”状;试样加载顶点与卸载低点的张拉、错动位移随着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增大,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且在时间上滞后于应力变化;孔周位移测点层位越高,试样加载至相同时刻的位移越大;分级循环加卸载路径下,试样卸载阶段的测点位移有轻微恢复现象,最大恢复量为0.149 mm,位移随时间增长表现为“台阶式”递增现象。
    免费下载
    煤炭科学技术
    2021年第04期
    494
    506
  • 作者(Author): 李树刚, 马莉, 潘少波, 石新莉

    摘要:瓦斯灾害制约着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水平,瓦斯治理是高瓦斯煤矿开采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有效预测出下一时间段瓦斯浓度并做出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可为煤矿瓦斯治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利用循环神经网络适合处理连续时间序列样本的特性,构建了一种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煤矿工作面瓦斯浓度预测模型。该模型以宽泛策略为原则初步确定预测模型网络结构参数,选取数据量更大、时间跨度更长的瓦斯浓度时间序列为训练样本。首先采用邻近均值法和插值法处理训练样本中的异常值和缺失值,同时采用最大最小值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其次以均方误差和运行时间为评价指标,采用自适应矩估计优化器优化模型权重,选取修正线性为激活函数,隐藏层中加入丢弃层,通过不断调节步长、网络层数等参数,最终得到最优的循环神经网络瓦斯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双向循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煤矿工作面瓦斯浓度预测模型的训练误差降低至0.003,预测结果误差降低至0.006,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度;同时,预测误差波动范围在0.001~0.024,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工作面瓦斯浓度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度、稳定性和鲁棒性,可有效预测出下一时间段瓦斯浓度的变化趋势,从而提前做出合理的防护措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免费下载
    煤炭科学技术
    2020年第01期
    866
    1322
  • 作者(Author): 李树刚, 乌日宁, 赵鹏翔, 肖鹏, 杜轩宏

    摘要:为解决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以山西某高瓦斯矿井主采工作面为原型,基于物理相似模拟试验,采用分形理论从细观角度证实了瓦斯流动活跃区的存在性,通过构建瓦斯流动活跃区的空间模型和力学模型,研究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流动活跃区的形成机理,并结合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上隅角埋管抽采瓦斯的布置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局部瓦斯优势通道裂隙网络与整体覆岩裂隙网络的分形特征,认为局部裂隙网络发育更为丰富,进而证实了瓦斯流动活跃区的存在;推导出了瓦斯流动活跃区关键岩块的二次失稳形式及判据,认为关键岩块不会发生二次失稳,保证了关键岩块的存在,从而保证了瓦斯流动活跃区不会消失,为上隅角埋管抽采活跃区瓦斯提供了可稳定参考的位置基础;通过对埋管深度为5、15、25 m时采空区及工作面的瓦斯浓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认为埋管深度为15 m时的抽排效果最佳。
    免费下载
    煤炭科学技术
    2019年第01期
    676
    871
  • 作者(Author): 李树刚, 徐培耘, 赵鹏翔, 林海飞

    摘要:为了研究在不同推进速度下覆岩裂隙的动态演化规律及形态特征,开展了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增加,覆岩裂隙发育高度会逐渐减小,同时,压实区的范围会相对增大,主要表现为压实区宽度会随推进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卸压瓦斯运移优势通道的范围随推进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推进速度影响的采动裂隙椭抛带数学表达方程,并对试验矿井综采工作面高位瓦斯抽采巷布置层位进行设计,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依据工作面推进速度设计的高抽巷层位的合理性,从而为高强度推进工作面卸压瓦斯抽采系统的布置及参数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免费下载
    煤炭科学技术
    2018年第09期
    355
    517
推荐专家
1
推荐企业
1
  • 广告位咨询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