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地质封存,2"name="keyword">超临界CO2,解吸滞后,残余封存,毛细压力,地质封存量化模型"/>
  •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煤中超临界CO2解吸滞后机理及其对地质封存启示
  • 59
  • 作者

    刘操闫江伟赵春辉钟福平贾天让刘小磊张航

  • 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全国煤炭行业瓦斯地质与瓦斯防治工程研究中心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摘要
    将CO2注入不可采煤层地质封存既是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最理想选择之一,也是煤炭工业降低CO2排放、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煤层CO2地质封存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注入煤层中的CO2到底能否长期停留而安全封存?”。鉴于此,本文在弄清煤体CO2解吸滞后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超临界CO2解吸滞后机理,建立煤层CO2地质封存量化模型,探讨利用解吸滞后实现煤层CO2长期安全封存。研究表明:煤中超临界态CO2解吸滞后程度大于亚临界态CO2,在超临界阶段,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形成近似“平行线”的稳定滞后特征;解吸滞后的本质原因是煤中微纳米级亲水性孔隙形成弯液面、产生强大毛细压力、渗吸液态水、截断并固定超临界CO2流体、最终形成了CO2残余封存,例如,煤中直径40~10nm圆柱形无机孔隙可产生7.30~29.12MPa毛细压力,足以封堵超临界态CO2;以九里山煤样解吸等温线数据为例,采用基于煤层CO2解吸滞后的地质封存量化模型,评估出900~1500m深部二1煤层封存总量稳定在35~37m3/t,其中,吸附封存约占80%,残余封存约占15%,而结构封存仅占5%;解吸滞后启示我们应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煤层残余封存CO2比例,原因是毛细堵塞的残余封存CO2较围岩密封的游离和吸附CO2更安全且没有泄露风险,煤层灰分、水分、孔隙尺寸和形貌等物性参数是影响残余封存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采取措施改变煤层物性参数增大残余封存比例,对于解决煤层CO2封存安全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CO2地质封存" data-show="keyboard">2地质封存"name="keyword">CO2地质封存超临界CO2" data-show="keyboard">2"name="keyword">超临界CO2解吸滞后残余封存毛细压力地质封存量化模型

  • 文章目录
    1 引言
    2吸附解吸实验'>2 煤中超临界CO2吸附解吸实验
    2.1 试验样品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与条件
    2吸附解吸试验结果'>2.3 超临界CO2吸附解吸试验结果
    2.3.1 Gibbs过剩吸附解吸等温线
    2.3.2 绝对吸附解吸等温线
    3 解吸滞后机理与程度量化
    2解吸滞后机理'>3.1 煤中超临界CO2解吸滞后机理
    2解吸滞后程度'>3.2 煤中超临界CO2解吸滞后程度
    3.2.1 解吸滞后量变化规律
    3.2.2 超临界阶段解吸滞后量化分析
    3.2.3 亚临界阶段解吸滞后量化分析
    4 基于解吸滞后的封存量化模型及其对地质封存启示
    4.1 基于解吸滞后的地质封存量化模型
    4.1.1 结构封存量计算方法
    4.1.2 残余封存量计算方法
    2理论封存量综合评估算例'>4.1.3 煤中CO2理论封存量综合评估算例
    2地质封存的启示'>4.2 解吸滞后对煤层CO2地质封存的启示
    5 结论
  • 引用格式
    刘操,闫江伟,赵春辉等.煤中超临界CO_(2)解吸滞后机理及其对地质封存启示[J/OL].煤炭学报:1-16[2023-11-11].DOI:10.13225/j.cnki.jccs.2023.0738.
相关问题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