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离子结晶造粒机制研究——基于钙基异相结晶的矿井水深度净化与晶相调控
-
31
-
作者
张溪彧 董书宁 王皓 金鹏康
-
单位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煤矿灾害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摘要
【目的】煤炭开采过程伴生的矿井水往往富含氟离子,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水资源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方法】聚焦煤炭开采伴生矿井水氟污染治理难题,针对传统除氟技术存在的效率低、抗干扰弱等瓶颈,通过构建核晶造粒除氟装置,提出核晶造粒化学沉淀的除氟新方法。矿井水中的氟污染具有显著环境风险(地表水氟质量浓度超标可达8~15倍),其治理难点在于复杂水质环境下氟的深度去除。为此,构建"化学沉淀-晶核诱导-多孔吸附"多相反应协同调控机制,通过实验室级连续流反应系统(HRT 45 min,上升流速1.8 m/h)开展工艺优化实验,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先进表征手段,系统揭示氟迁移转化的动态过程。【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在诱晶剂(CaCl2)投加量1200mg/L、晶种投配比1:50的优化条件下,单级处理即可实现氟质量浓度从12.6mg/L降至7.6mg/L(去除率39.8%),较常规混凝沉淀效率提升2.3倍。通过X射线衍射(XRD)证实Ca2+与F-反应生成热力学稳定的霰石和球霰石晶体。值得注意的是,共存碳酸根通过2种途径强化除氟:一是形成CaCO3·CaF2复合沉淀(FTIR在1080cm-1处出现特征峰),二是生成多孔方解石载体(SEM显示孔隙率提升62.76%)。研究发现碳酸盐体系下的界面反应调控规律,通过能谱面扫描(EDS)证实F元素在造粒体截面呈梯度分布特征,揭示"表面吸附-晶格固封"的递进去除机制。核晶造粒技术在复杂矿井水中能够高效去除水中的氟离子,能够应对矿井水中复杂的化学成分。研究成果为核晶造粒除氟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奠定基础,并为解决含氟矿井水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可行的技术路线。
-
关键词
矿井水核晶造粒氟离子氟化钙迁移转化去除机制
-
引用格式
张溪彧,董书宁,王皓,等.氟离子结晶造粒机制研究——基于钙基异相结晶的矿井水深度净化与晶相调控[J/OL].煤田地质与勘探,1-8[2025-03-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55.p.20250311.224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