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Fe(II/III)晶格取代对煤系高岭石能带带隙的微观影响机理
  • 92
  • 作者

    陈军 包龙祥 谢阿田 尚欢欢

  • 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摘要
    为探究金属阳离子Fe(II/III)晶格取代对煤系高岭石能带带隙的微观影响机理,以煤系高岭石和Fe掺杂高岭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得其光学禁带宽度;依据Fe取代形式构建了Fe(II)取代Al(III)(Fe(II)_Al)、Fe(III)取代Al(III)(Fe(III)_Al)和Fe(III)取代Si(IV)(Fe(III)_Si)三种Fe晶格取代高岭石体相晶胞模型,并采用LDA+U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对Fe(II/III)晶格取代高岭石的晶胞性质进行了模拟计算。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借助截线法算得煤系高岭石和Fe掺杂高岭石的光学禁带宽度分别为3.06 eV和2.47 eV,陶克法算得两者光学禁带宽度分别为3.14 eV和2.06 eV。模拟结果表明,完美高岭石具有5.055 eV的间接带隙,而经LDA+U校正后,Fe(II)_Al、Fe(III)_Al、Fe(III)_Si晶格取代高岭石分别具有2.121 eV、0.566 eV和0.345 eV的间接带隙,即Fe晶格取代显著减小了高岭石能带带隙,并使得高岭石由间接带隙绝缘体转变为间接带隙半导体;Fe 3d轨道电子对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填充贡献顺序为:Fe(II)_Al<Fe(III)_Si≈Fe(II)_Al。结合分析测试和DFT模拟结果可知,当U值取2.5eV,Scissors值Fe(II)_Al取0~0.5 eV、Fe(III)_Al和Fe(III)_Si取1.5 eV时,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借助模拟计算对能带带隙降低现象进行了微观机理解释:1)在完美体相高岭石中,价带顶由O 2p轨道主导,导带底由H 1s和Si 3s轨道主导;而Fe晶格取代后,价带顶和导带底均由Fe 3d轨道主导,导致带隙变化;2)Fe晶格取代引入离域化的3d态和新的杂化态,占据了原有较宽的带隙,使得Fe晶格取代高岭石带隙显著降低;3)Fe(II)晶格取代主要通过提升价带顶的能量来降低高岭石的带隙宽度,化学键的重组和电子离域化是导致价带顶上升的原因;4)Fe(III)晶格取代主要通过降低导带底的能量来降低带隙宽度,电子束缚力减弱和Fe杂质态的形成是导致导带底降低的原因。通过光谱测试和DFT模拟揭示了Fe(II/III)晶格取代显著降低高岭石带隙宽度的微观机理,为高岭石在催化、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优化和掺杂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关键词

    煤系高岭石Fe(II/III)晶格取代能带带隙密度泛函理论LDA+U校正

  • 文章目录


    1 研究方法
    1.1 禁带宽度测试
    1.1.1 测试样品
    1.1.2 测试方法
    1.1.3 禁带宽度计算方法
    1.2 DFT模拟方法
    1.2.1 模型构建
    1.2.2 模拟方法
    1.2.3 性质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测试结果
    2.1.1 截线法得光学禁带宽度
    2.1.2 陶克法得光学禁带宽度
    2.2 DFT模拟结果
    2.2.1 晶胞性质分析
    2.2.2能带与态密度分析
    2.3 微观机理解释
    2.3.1 分波态密度分析
    2.3.2 差分电荷密度与布居分析
    2.3.3 机理分析
    3 结论
  • 引用格式
    陈军,包龙祥,谢阿田,等.Fe(II/III)晶格取代对煤系高岭石能带带隙的微观影响机理[J/OL].煤炭学报,1-14[2024-11-26].https://doi.org/10.13225/j.cnki.jccs.2024.1171.
  •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