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到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冲击,全球经济恐慌演绎成经济危机的风险很大,经济衰退在所难免。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疫情虽得到控制,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加快,组合政策支持力度强劲,但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部分,尽管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较强,也难免遭受冲击,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都暴露出问题。
煤炭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和主体能源产业,已遭受冲击。2020年一季度,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为95.67,较上季度下降2.93点,较2019年同期下降2.40点,见图1;煤炭产业需求侧相对较弱,库存增加,价格下跌,回款滞后,盈利下滑,经营压力增加,投资增速放缓。
供给方面,累计生产煤炭8.3亿吨,同比减少0.5%,增速较2019年同期下跌0.9个百分点;累计进口煤炭9578万吨,同比增长28.4%,增速较2019年同期扩大30.2个百分点;秦皇岛港库存煤炭671万吨,同比增长4.9%;煤炭产成品资金占用为549.8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较2019年同期扩大31.2个百分点。
需求方面,累计营业收入为4290.7亿元,同比减少12.7%,增速较2019年同期下跌18.1个百分点;累计出口煤炭111万吨,同比减少45.8%,增速较2019年同期下跌134.3个百分点;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546元/吨,同比减少5.5%,增速较2019年同期下跌6.8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为96.4%(2019年同月为100%)。
效益方面,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21.1亿元,同比减少29.9%,降幅较2019年同期扩大11.9个百分点;应收账款为2704.7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较2019年同期扩大21.3个百分点。
图1 新世纪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先行、一致、滞后指数)变化
发展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1.9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较2019年同期放缓13.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266.50万人,同比减少4.6%。
2020年一季度煤炭产业受疫情影响的冲击低于工业整体水平(中经工业景气度下降9.6点),也低于电力、钢铁产业(分别下降4点和3.9点)。疫情发生的时间正值春节假期,正是煤炭产业的淡季,作为民生保障物资之一,用煤量较大的地区会提前储备;煤炭主产区大多远离疫情重灾区,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战场的煤炭产业,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增强了产业应对突发事件冲击的韧性;煤炭产业目前以国有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增强了产业组织能力;有光荣传统、特别能战斗的产业大军保障煤炭安全供应,再次焕发出了战斗力。
在目前相关下游产业需求相对较弱的形势下,煤炭产业供给大于需求矛盾会加剧,商品煤价在2020年第二季度继续下跌在所难免;疫情后再生产链条可持续、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也要求煤炭产业组织方式顺势而为。疫情后煤炭产业如何加快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业内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回答的问题。
北京绿能煤炭经济研究基金会作为国内专门用于煤炭经济研究的非公募公益性基金会,始终秉承“开展煤炭经济研究、服务煤炭产业、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煤炭经济科学发展,为保障首都能源安全做贡献”的宗旨,急产业之所急。在疫情蔓延情况下,采取网络通讯形式召开了“两会”——党建小组工作会议和第二届第五次理(监)事会议,会议决定将“后疫情时代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课题研究。
会后,笔者组织团队并联合《中国煤炭》杂志开始进行“煤炭产业转危为机 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产经科学研究对抗击疫情影响,坚定我国经济韧性足、发展空间大、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的信心;转危为机,清楚暴露出的短板,建立应急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巩固煤炭基础能源地位;因势利导,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维护产业链正常循环、周转,稳中求进;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丰富高质量发展内涵,优化高质量发展条件,携手应对疫情冲击,共克时艰,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决定和《中国煤炭》杂志联合主办专题笔谈会,并邀请煤炭领域部分专家和企业家参加。
受邀同志欣然应允,并认真对待,有的单位还召开了研讨会。他们结合实际,客观介绍了受疫情冲击的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了相关战略思想和政策建议。为呈现他们的精彩论述,《中国煤炭》杂志在本期集中刊发相关文稿,以飨读者,以期为煤炭产业更好的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力量。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