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矿产保护与利用》2025年“协同开采理论与技术”专题征稿
- 复杂难采矿体的有序开采是目前资源高效利用的首要任务。针对复杂采矿体开采的技术瓶颈,“协同开采”理念应时而生。协同开采技术对传统开采技术的变革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目前已经从金属矿开采领域拓展至非金属矿、煤矿、天然气、石油等资源开采领域,未来将应用于深井开采、极地开采、海洋采矿等。为进一步推动“协同开采”新分支学科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复杂难采矿体的安全、高效、绿色、和谐开采技术水平,《矿产保护与利用》
- 2025-03-14
了解更多>>
-
-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专题
- 我国在2020年提出“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国家重大战略。碳中和既是一场系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能源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生活革命等多维度,而科技支撑是其实现的关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并显现...
- 2025-03-14
了解更多>>
-
- 人工智能技术与煤矿安全生产视频AI分析
- 2025-03-14
了解更多>>
-
- 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用于矿井的适用性研究
- 5G,5.5G,WiFi6,WiFi7,UWB,ZigBee等矿井移动通信、人员和车辆定位、无线视频和无线传感等系统的设计、规划和优化,需进行矿井电磁波传播分析。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是预测电磁波传播衰减的有效方法。分析研究了室内电磁波传播衰减统计模型在矿井的适用性:① 矿井电磁波传播为有限空间特殊环境中远距离传播,与地面室内长方体简单环境中近距离电磁波传播不同。② 矿井巷道四周为较厚的煤岩,对电...
- 2025-03-14
了解更多>>
-
- 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不同宽度的采动地裂缝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采动地裂缝作为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显著且最具代表性的采动损害形式,引发的水土流失效应已经不容忽视。为研究采动地裂缝发育对周围土壤抗冲性的影响,选取陕北柠条塔北翼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为0~10 cm、10~20 cm、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周边水平距离0~80 cm的表层土壤,测定土壤机械组成、>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等5个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子...
- 2025-03-14
了解更多>>
-
- 煤矿软岩泥化巷道梯级强化控制原理与技术
- 煤系沉积岩层普遍泥性显著、富水性强、岩性软弱,软岩泥化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难题日益突显。以淮北矿区典型软岩泥化巷道为工程背景,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调研与实测,分析了黏土矿物成分与宏细观破坏特征,明确了富水环境和应力环境是诱发泥质巷道变形破坏的重要因素,围岩泥化失稳体现为泥质岩体水化作用、锚固结构承载失效、围岩泥态垮冒渐进破坏模式,实现应力−渗水耦合作用下巷道围岩承载结构稳定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提...
- 2025-03-14
了解更多>>
-
- 力−热耦合作用下神府富油煤原位热解提油产物分布特性
- 针对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提油面临高地应力、地质情况复杂以及热解产物分析困难等挑战,设计搭建高温三轴试验装置模拟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工况。试验装置包括高温高压供气模块、原位热解模块、伺服控制模块以及产物分离冷却模块。以陕北神府富油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温三轴试验装置模拟了不同埋深深度下的高温高压热解试验。高温三轴仪能够提供0~15MPa的轴压(埋深深度0~600m),应力加载响应迅速并且在热解过程中能够保...
- 2025-03-14
了解更多>>
-
- 极端天气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平稳性研究及输电规划建议——以沙尘暴事件影响为例
- 构建以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必要途径,然而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得风光资源发电出力不稳定性日益加剧,进而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挑战。现有研究对风光发电不确定性评估尚未充分模拟极端天气影响,未能充分挖掘极端天气影响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平稳性提升潜力。重点针对沙尘暴极端天气,基于变异系数法构建极端天气下风光发电模型与极端天气下风光发电平稳性与适应性评估模型,通过...
- 2025-03-14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