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工业转型路径
  • 作者

    王新平

  • 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 摘要

      习近平主席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推动“双碳目标”,态度要坚决,行动要积极,有步骤、分阶段推动中国能源工业梯次转型,务实有序加以推进,意义重大。

      

      从中国能源工业转型路径来看,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到能源电气化时代全面来临的大趋势。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必然以光伏、太阳能、风电、核电、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流,传统化石能源的一次消费占比必将逐渐减少,能源消费的绿色化、低碳化、新能源化趋势不可逆转。二是新能源和低碳能源迎来空前发展机遇。以光伏、太阳能、风电、核电、氢能、生物质能等为主流的新能源,与之相关的技术创新、产业布局、新材料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必将迎来重大机遇。三是智慧能源网络中心成为新电网高效运行的必然选择。未来多种新能源共同支撑我国电气化时代的能源消费,必然需要实时在线的智慧能源网络中心进行峰谷调配、地域协调、电网协同。四是特高压输配电系统的全面优化升级刻不容缓。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0年底,光伏发电量华东、华中、西南占比仅为34.3%,其余65.7%的光伏发电量分布于西部地区。事半功倍地推进全国范围的碳中和,基于特高压远距离输配电技术的电力区域空间规划成为必要。五是煤电调峰的核心功能重要性得以凸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可行的能源供应方案只能是:新能源为主,煤炭发电为辅;新能源发电满足日常需求,煤炭发电应急调峰。尤其是在遭遇极端灾害天气、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重大突发国际危机事件等情况下,煤炭(煤电)的应急供应作用更加不可替代。六是储能技术成为世界能源科技创新关键。展望未来,大力发展规模化储能技术研究、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深度脱碳技术,先进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跨学科交叉的颠覆性技术,是实现智慧能源网络的重要支撑。七是减碳捕碳及碳资源化利用是能源工业的未来趋势。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包括减碳、降碳、固碳、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等。短期看,减碳、降碳、碳封存是可以立竿见影的技术手段;长期看,固碳、碳捕集、碳利用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基于碳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富碳农业”“富碳工艺”“富碳种植”等创新技术,CO2就从废弃物排放升级为关键的工业、农业资源,这是全球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转型与碳工业资源化应用的双重福音。

      

      能源工业转型的支持政策,应侧重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国际互认的碳核算、碳核查、碳认证体系是当务之急,将有力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迅速步入正轨,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构建碳交易市场体系,有效推动碳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推动碳资源配置优化,以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碳减排,并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科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第三,摸清全国林草资源固碳潜力,继续培育挖掘固碳资源能力。全面摸清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绘制“全国林草湿地碳汇储备一张图”,为企业储备林草资源碳汇潜力。第四,锚定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政策包激发多方主动作为。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企业、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者等社会多方主体积极参与,主动作为,针对多方主体不同诉求,制定激励政策包引导多方主体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必不可少。如:建立企业“用能预审制度”“用能权交易制度”,出台“草地征占用管理办法和补偿标准”等成体系的政策激励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管理方法”和“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有效激发矿山企业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激发农户退耕还草、饲草养殖、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机制,探索林草结合、草农结合、草果结合、草蜜结合等多种经营模式,更有利于为我国能源工业积累大量的生态碳汇资源。


  • 相关专题
相关问题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