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垃圾渗滤液DOM在砂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 作者

    赵丽张薏旸金毅张庆刘靖宇卫杰和世昌

  • 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煤炭绿色转化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焦作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

  • 摘要
    目的 针对焦作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年限长(10 a以上)、防渗层趋于老化、渗滤液渗漏到地下水风险大的问题,方法 以稀释5倍的老龄垃圾渗滤液为注入淋滤液,以填埋场粉砂土为岩土介质,在水力停留时间32 h下开展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老龄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 结果表明:0~2 618 h内,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波长254 nm单位比色皿光程下的紫外吸光度(UV254)在地下水中变化规律相似,且三者线性相关性显著,说明DOM组分以芳香族化合物为主;CXTFIT 2.1软件拟合得到DOC和COD的阻滞系数(3.01和1.96)及衰减系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砂土对有机质吸附作用有限;试验前期,淋出液的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一直高于淋滤原液的,说明试验前期微生物生长快速;所有样品的FI均大于1.9,说明淋出液中DOM主要为生物源;垃圾渗滤液DOM含有较多富里酸(峰A、峰C)和腐殖酸类物质(峰E)及少量类蛋白物质(峰T2);淋出液S1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峰B)来源于试验所用砂土,S1中峰B和S2中峰T2随时间变化消失,剩下难降解的峰A、峰C和峰E,淋出液有机组分变化明显,结构简单的类蛋白物质逐渐消失,复杂难降解的腐殖类物质逐渐累积,试验过程中淋出液单位有机碳的总荧光峰强均高于淋滤液的,说明淋滤液在迁移转化过程中芳构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均有所提高。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垃圾渗滤液处置与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溶解性有机质地下水三维荧光生物降解吸附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72175);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12102310502);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2B610002);河南省煤炭绿色转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CGCF202005);
  •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实验装置及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测试方法
    1.5 模型应用
    2 结果与讨论
    2.1 氯离子穿透实验
    2.2 DOC,COD和UV254的弥散与吸附性分析
    2.3 DOC,COD和UV254的降解性分析
    2.4 DOC,COD和UV254相关性分析
    2.5 荧光指数FI变化
    2.6 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变化
    2.6.1 垃圾渗滤液荧光特征分析
    2.6.2 荧光类有机质的转化特征
    3 结论
  •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