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彭苏萍院士学术思想”专题

来源:

彭苏萍(1959.06.15- )矿山工程地质与工程物探专家。江西萍乡人。198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本科),1988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公共安全〉专题组副组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召集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公共安全学会副会长,国家“653工程”煤炭地质与测绘领域首席专家等。

发现煤层砂岩顶板变薄尖灭带是顶板灾害易发区,建立了煤层顶板稳定性地质预测技术与方法。率先开展煤矿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建立了以野外采集评价技术、三维地震可视化解释与反演技术、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为基础的煤矿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首次达到700米深度勘探精度达到查明≥3米断层的技术水平,并在煤炭企业广泛推广应用。上述两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名第一)。研制开发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矿井地质雷达和多波地震仪装备并在煤炭、交通和军事阵地探测中推广应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研究和初步建立了煤层气富集区地震探测技术并在煤炭企业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均排名第一),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国家软件版权6项,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著4本(其中1本由Springer出版)和百余篇论文。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行业视野

院士

类别

155个

关键词

85位

专家

41篇

论文

28185IP

点击量

27105次

下载量
  • 作者(Author): 彭苏萍, 赵惊涛, 盛同杰, 杨婕, 陶俊宏

    摘要:我国煤炭绿色智能开采亟待解决透明地质条件精细构建问题,包括煤岩层构造、含水体、采空区与地应力等地质因素,该类隐蔽致灾体易诱发采空区突水或瓦斯突出等事故,是制约煤矿智能化开采与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三维地震勘探是目前探测断层和陷落柱等地质体的主要技术,但该技术基于反射理论框架,在小落差断层与小尺度陷落柱探测上仍存在挑战,发展针对隐蔽致灾体的煤田精细勘探理论与方法是安全与智能开采的基础问题。基于绕射的地震勘探框架在理论上能够突破传统地震勘探分辨率瓶颈,该前沿技术已在勘探行业权威期刊不断报道,国内外工业界和科研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方法体系与工业化软件。围绕煤田灾害源防治与智能开采关键地质问题,阐述了一套基于绕射理论框架的地震勘探系统,通过不同类型绕射波传播规律研究了弱信号捕获模式,利用反射波与绕射波多域差异特征提取了携带高分辨率响应的绕射波信息,基于散射点模型提出绕射波精细速度建模方法,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发展了绕射波多属性融合解释与阻抗反演技术,进而形成一套适用于我国未来透明矿山绿色开采的基础学科与前沿技术。
    免费下载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3年第01期
    195
    141
  • 作者(Author): 彭苏萍

    摘要:点击下方图片,观看彭苏萍院士报告视频。
    煤炭学报
    2022年第08期
    相关视频
    620
  • 作者(Author): 彭苏萍

    摘要:从近40 a来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进程,分析和总结了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系统建设随着煤炭工业从炮采和普采向机械化开采的转变,经历了从煤田地质学发展到采矿工程地质学和矿井工程物探的发展过程,并逐步构建了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基本框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煤矿采区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研究成果的建立和完善,使煤矿精细地质构造、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通道等灾害隐患的探测精度和预测准确度大大提高,促进了我国煤矿安全高效矿井的迅速发展,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也走向成熟并在全国煤炭系统推广应用。笔者认为,虽然煤矿地质保障系统在保障开采安全、提高开采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和煤矿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煤炭绿色开采、智能精准开采等对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矿井地质透明化是当前煤矿安全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发展的努力方向。其重点任务是:① 在统一的数据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球物理勘探精度,提高矿井地质的透明化水平,构建煤矿智能开采地质保障平台;② 研发与惯导技术一体的高分辨煤岩辨识仪器装备,实现对工作面前方5 m范围煤岩结构的自动化数据采集与精准识别;③ 以岩层结构为基础,以岩石力学和流体因子为重点,开发和建立智能矿山建设决策与灾害隐患预警系统。
    免费下载
    煤炭学报
    2020年第07期
    相关视频
    4751
    9100
  • 作者(Author): 彭苏萍, 毕银丽

    摘要:针对黄河流域煤矿区所处的战略地位,剖析了该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水资源短缺是该流域中上游生态环境治理的瓶颈,现有技术与方法还不能支撑黄河流域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将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分析了国内外煤矿开采的岩层结构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地下水资源保护、煤炭开采对水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应结合煤层赋存特点和煤层开采工艺技术,对上覆岩层产生的裂隙发育特征与展布格局,裂隙与地表水和矿井水的导通与耦合关系,裂隙对地表生态发育与退化作用,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描述。提出黄河流域中上游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是水的保护与利用,要采用四维综合监测方法,揭示采矿全周期的地下水、表层水运移及地表生态环境演变规律。要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煤矿区开发过程对水土资源受损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研究并形成黄河流域煤矿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构建黄河流域煤炭开发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及调控模式。要改变传统认为煤炭开采只是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旧观念,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对上覆岩层产生裂隙这一类似“松土”的作用动力,减缓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易形成的次生盐碱化现象,积极将人工修复技术和生态自修复作用相结合,实现从被动防治到主动治理,使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典范,并为其他行业应用提供借鉴。最后提出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今后工作重点与发展模式,来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可持续发展。
    免费下载
    煤炭学报
    2020年第04期
    相关视频
    3743
    1694
  • 作者(Author): 彭苏萍, 魏文希, 杜文凤, 师素珍

    摘要:为精确预测煤层中构造煤分布,构建了不同煤体结构的地质模型.AVO模型正演模拟获得的响应表明,构造煤截距小于原生煤截距,构造煤梯度大于原生煤梯度;基于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计算出不同煤体结构的第一拉梅常数与密度乘积(λρ)以及第二拉梅常数与密度乘积(μρ),通过λρ-μρ交会分析发现,构造煤λρ≤2GPa·g/cm~3,且μρ≤1GPa·g/cm~3,因此,可以使用截距、梯度、λρ和μρ等参数,作为预测构造煤的判别依据.对实际资料进行了AVO反演与叠前同步反演,获得了截距、梯度、λρ和μρ等地震属性体,依据构造煤判别模式,对构造煤分布进行了预测.基于AVO反演和叠前同步反演联合预测构造煤,克服了常规单一反演方法预测构造煤的局限性,有助于提高预测精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8年第05期
    378
  • 作者(Author): 李冬, 彭苏萍, 杜文凤, 邢朕国, 李泽辰

    摘要:常规的瓦斯突出预测技术,主要从单一角度出发,无法达到多因素影响下的瓦斯突出危险区域预测精度。以某研究区为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SVM)网络,预测了瓦斯含量;将孔隙度作为构造煤的判别因子,并通过概率神经网络(PNN)反演方法,得到了构造煤分布情况;介绍了基于自然伽马曲线的拟密度反演方法,获得了煤层顶板岩性情况。综合瓦斯含量、构造煤分布及煤层顶板岩性3个方面特征,建立了一套瓦斯突出危险区域综合预测方法,为判断瓦斯突出危险区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过与实际突出位置做验证,预测结果吻合,说明了综合预测方法在此研究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免费下载
    煤炭学报
    2018年第02期
    931
    338
  • 作者(Author): 何登科, 彭苏萍, 孙亮, 王舒

    摘要: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能够解决好采集施工过程中因施工条件改变所附加给地震数据的异常响应,更好地突出地下地质异常在地震数据中的响应,提高勘探精度和分辨率。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施工条件的改变导致同一接收点位置上的检波器具有多种不同倾斜姿态,不同的与大地耦合程度,直接导致同一接收点位置上检波器具有不同的接收灵敏度和振幅响应。针对这种与地表一致性原理和理论假设不相符的问题,根据共接收点道集中不同时间段内检波器的倾斜角度,从共接收点道集中抽取出共姿态道集,并经过分析确认共姿态道集内的检波器接收条件更能充分满足地表一致性理论假设,进而设计了基于共姿态道集的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算法和技术流程。该技术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将共姿态道集替换了现有技术中的共接收点道集。通过模型数据测试和实际生产数据检验发现,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较好地解决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问题。
    免费下载
    煤炭学报
    2017年第S2期
    784
    238
  • 作者(Author): 彭苏萍

    摘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强国战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对"十八大"首次提出"强国战略"的延伸,受到社会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当前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实体经济是国家"强国战略"的主战场,矿产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煤炭资源
    免费下载
    煤炭经济研究
    2017年第11期
    469
    385
 1 2 3 4 5 6下一页尾页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