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新能源锂矿战略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专辑(《地质学报》)

来源:《地质学报》

专题来自于《地质学报》2021年第10期。

《地质学报》创刊于1922年,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地质学报》至今已走过95年的历史,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忠实见证者,中国地质界的所有重大发现——北京猿人、陆相生油论、白云鄂博稀土矿、大庆油田等都能从中找到源头;这些成果曾经为本刊在国内外地学界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使地质学报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地学刊物之一。经多次改版,《地质学报》现为月刊,每月15日出刊,每年刊发文章220篇左右,自办刊以来共发表文章近万篇,为推动中国地质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质学报》已成为代表我国当前科技期刊最高水平的刊物之一,多次荣获“国家期刊奖”等表彰。

行业视野

地质

类别

55个

关键词

53位

专家

14篇

论文

4949IP

点击量

2282次

下载量
  • 作者(Author): 郑艺龙, 许志琴, 高文琦, 郑碧海, 高建国, 闫浩瑜

    摘要:片麻岩穹隆是造山折返过程形成的重要构造样式。马尔康锂矿床位于松潘- 甘孜造山带腹地的马尔康片麻岩穹隆中,其核部为太阳河花岗闪长岩和可尔因花岗岩、幔部由经过变质作用的晚三叠世深海—半深海复理石和浊积岩组成,大量含锂伟晶岩脉侵位于红柱石- 十字石变质带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在马尔康片麻岩穹隆中识别出三期构造变形叠加于造山早期大规模收缩变形之上:第一期变形(D1)为南向的大型高温拆离剪切带(马尔康拆离断层,MRKD);第二期变形(D2)为马尔康“穹隆构造”;第三期变形(D3)为后期叠加的新生代近东西向逆冲断层。新的锆石U- Pb年代学数据表明太阳河和可尔因岩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26~212 Ma与224~218 Ma,马尔康拆离断层中平行剪切面理的同构造变形伟晶岩脉形成于约212~207 Ma,而未变形含锂伟晶岩脉则形成于200~190 Ma之间。研究表明,马尔康片麻岩穹隆在造山早期伴随220~212 Ma的花岗岩侵位,形成中低压巴罗式变质作用;在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212~207 Ma)中,形成向南剪切的拆离断层以及变质核杂岩构造,致使花岗岩浆底辟上涌和片麻岩穹隆的形成;200~190 Ma 以来,马尔康片麻岩穹隆的继续上隆,大量网状伟晶岩(包括含锂伟晶岩)侵位在幔部变质沉积岩中,岩体顶部聚集流体经结晶分异作用和高温萃取作用形成锂矿床。本文指出,马尔康片麻岩穹隆由于新生代逆冲作用,使北侧的可尔因和太阳河岩体抬升,南侧厚层晚三叠世幔部变质带埋深,为伟晶岩型锂矿床的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 作者(Author): 王核, 徐义刚, 闫庆贺, 张晓宇

    摘要:大红柳滩- 白龙山一带是西昆仑- 喀喇昆仑山花岗伟晶岩分布最为集中、稀有金属矿化最好的地区。项目组2017年通过多次野外勘查、系统取样与室内化验分析, 确认在新疆和田县喀喇昆仑腹地白龙山新发现了一处超大型锂铷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为花岗伟晶岩型。同时在大红柳滩- 白龙山发现了雪凤岭、雪盆、双牙、冰舟、白龙山南、大红柳滩东(496北沟)等多处花岗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床。通过对白龙山锂多金属矿床研究, 目前已确定含矿伟晶岩脉群带长度>8250 m, 宽度46~165 m, 在白龙山锂多金属矿区划分出5个含矿伟晶岩脉群带,共发现含矿伟晶岩脉166条,对其中52条主要矿体进行了研究,含矿伟晶岩脉长度50~1230 m, 宽1. 5~157 m不等,Li2O平均品位0. 93%~3. 44%, BeO平均品位0. 54%~0. 63%,Rb2O平均品位0. 11%~0. 18%, Nb2O5平均品位0. 011%~0. 018%, Ta2O5平均品位0. 003%~0. 009%。新疆昆仑蓝钻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期勘探对部分区段进行勘查,目前勘探一期控制资源量Li2O超过60万t, 达到超大型规模。项目组预测白龙山矿床潜在资源量Li2O为506万t, 伴生BeO为16万t,Rb2O为31万t,Nb2O5为4万t,Ta2O5为1. 75万t, 有望成为一个世界级规模的巨型锂多金属矿床。白龙山锂矿伟晶岩脉群,以二云母花岗岩为中心向北和向南存在对称的伟晶岩脉群分带现象,该矿床形成于碰撞造山环境,与典型的LCT和NYF型锂矿不尽相同,具有独自特点,提出白龙山锂矿为LRN(Li- Rb- Nb)型锂矿的新观点。
  • 作者(Author): 舒良树, 朱文斌, 许志琴

    摘要:华南是我国花岗岩型铌钽锂等稀有稀土金属矿产的重要产地,以花岗岩型、蚀变花岗岩型矿床类型为主,也有少量伟晶岩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武夷、南岭和江南等地区。锂矿多呈弥散状产出,和钨锡铌钽铍铯等稀有金属矿共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本文对华南锂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锂矿带的分布受大地构造的制约。华南锂等稀有元素成矿物质的堆积与富集发生在具有古老基底的成熟陆壳区,经历了多期构造- 岩浆作用的改造与物质循环过程,致使锂矿等稀有金属矿产不断富集。高成熟度的地壳、高分异高演化的花岗岩、富含挥发分流体的交代蚀变是锂矿物质迁移富集和成矿的三大因素,锂矿床多产在造山带中的背斜轴部和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锂矿体多赋存在复式岩体的晚期岩株和蚀变花岗岩以及伟晶岩脉中,出现在晚期岩体的顶部和边部。成矿集中在新元古代、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中—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4个时期,尤以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的锂矿类型最多,规模最大,矿质最好。华南具有花岗岩型铌钽锂稀有金属成矿的良好条件,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 作者(Author): 周起凤, 秦克章, 唐冬梅, 王春龙, 马留锁

    摘要:东秦岭伟晶岩区是秦岭造山带规模最大、稀有金属矿化最丰富的伟晶岩区。该区稀有金属矿化种类齐全,产出贫矿、铀矿化、铍矿化、锂矿化和复杂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以锂矿化和铀矿化伟晶岩为主。稀有金属伟晶岩类型丰富,包括绿柱石- 铌铁矿亚型、锂辉石亚型、锂云母亚型和钠长石- 锂辉石型。伟晶岩内部结构分带型式多样,包括对称分带、分层和均一结构。铀矿化伟晶岩分带简单,铍矿化和复杂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以对称分带结构为主,锂矿化伟晶岩具有多种内部结构分带型式。伟晶岩分异演化程度跨度大。结晶分异影响着复杂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的成矿过程。该区主要产出古生代伟晶岩,形成于晚志留世—中泥盆世,集中于两期,处于晚造山- 造山后阶段。伟晶岩形成时代与伟晶岩空间分布、岩浆岩分异演化程度、稀有金属矿化类型等关联不大。东秦岭地区中大面积不同时代花岗岩体的侵位、变质沉积岩地层的发育以及长期复杂的造山演化历史,包括地壳加厚和抬升,是形成高度分异演化的伟晶岩岩浆的有利地质条件。该区具有寻找铍矿和复杂稀有金属矿的潜力,且需要关注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的综合利用。稀有金属伟晶岩的岩浆成因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作者(Author): 李厚民, 李立兴, 余金杰, 马收先, 李小赛, 沈宏飞

    摘要:采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手段,对湘南地区多个钨锡多金属矿床的矿化蚀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结果表明,湘南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化蚀变矿物组成复杂,但各矿区普遍存在锡石、黄铜矿、黑钨矿(或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金属矿物,萤石和黄玉常见,云母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尖晶石化等热液蚀变普遍,表明成矿流体具有类似或相同的来源及组分;各矿田(或矿床)的成矿流体均富含B和F等挥发分及Fe和Mn,钨、锡和铜矿化密切共生,钨锡多金属矿石中可见Nb和Be矿化,表明Li、Be、Nb、Ta、W、Sn、Bi、Cu、Pb、Zn等矿化为类似成矿流体的产物;初步研究认为湘南地区的钨锡多金属矿化是同一岩浆房分异演化的成矿流体的产物,提出了成矿的概念模型。
  • 摘要: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作为新识别的稀有金属成矿区带,已发现以Be- Nb- Ta(Sn- W)组合为主矿化且已形成大型矿床,如错那洞,但仅在为数不多的几处伟晶岩见到锂辉石,尚未发现工业锂矿床。因此,有必要剖析该区伟晶岩成矿(尤其Be同Li的对比)特点、条件及可能潜力,并与国内其他稀有金属矿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动喜马拉雅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尤其是锂矿的发现。该区伟晶岩母体淡色花岗岩与华南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类似,显示高的分异程度但较窄的演化区间,并且熔体具有高的Li浓度。在印亚大陆碰撞带复杂的构造- 变质- 深熔作用下产生了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尤其新喜马拉雅期巨量的岩浆可为伟晶岩的形成、远距离迁移分异及成矿提供有利的热和物质基础。基于含Li伟晶岩形成于“远”母体、“高”海拔的特点,提出区域构造层位的上部或更高海拔地区以及淡色花岗岩岩体外侧远端的围岩内将可能是含锂伟晶岩的就位空间与找矿重点地段。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