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专题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专题来自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02期,共9篇研究成果。

行业视野

社会科学

类别

35个

关键词

13位

专家

9篇

论文

791IP

点击量

0次

下载量
  • 作者(Author): 杜红艳

    摘要: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之间密切相关,新时代挖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特别的着力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预示了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今天全球的现代化进程证明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形成。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相比,无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中还是在人类社会整体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面临新的境遇,既面临定位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脉络中所处阶段的新问题,又面临应对不同文明在同一历史平台竞技的新局面。社会历史境况的转变要求唯物史观自觉应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现实,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的提出是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后又一重要论断,以唯物史观的共时性展开回应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境况,同时,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以独特内蕴。故而,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02期
    60
  • 作者(Author): 刘颖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构成“三位一体”新论断。历经分立为革命服务、单向度线性影响的初生萌芽、联动整合发展的初步形成、创新连接交互的正式形成四个阶段的历史探索,这一过程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三项工作的准确研判和科学调整。“三位一体”新论断守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方向立场之正;守马克思主义教育、科技、人才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思想的根脉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下,把握“三位一体”更具战略性、系统性;教育是前提与根本,强化坚固度;科技是支撑与纽带,增强协调度;人才是主体与目的,提高促进度;创新是连接点,确保流畅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守正创新”方法论,体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释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02期
    61
  • 作者(Author): 王丹竹, 李芳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产生和发展于党领导人民推进我国法治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命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并善于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文本中进行论述。从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文本关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演进历程经历了法制建设阶段、由法制向法治转型阶段、深化法治建设阶段和全面依法治国阶段,这其中蕴含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即鲜明的问题导向性、突出的创新发展性、显著的科学理论性和深邃的历史继承性。纵观其演进历程和鲜明特征,可以得出如下启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这些启示为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参照和实践遵循。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02期
    100
  • 作者(Author): 曾毅, 杨嵘均

    摘要:系统谋划、整体统筹、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开拓创新,是着力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图景、高质量发展、现代性道路和新形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开新的内涵指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谋划此内涵指向实现开拓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开新的逻辑路径。在系统论视域中,这一逻辑路径体现在:以整体思维全面开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图景,以结构思维协调开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以涌现思维多样开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道路,以共享思维多元开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形态文明。科学、精准地运用以上系统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开新进行有效的系统谋划,既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开拓创新、行稳致远,又有助于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助于引擎世界现代化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02期
    52
  • 作者(Author): 张矛矛, 刘艳芹

    摘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体育事业发展,将人民体育事业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关键位置,围绕人民体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表述,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人民体育的创新发展。新时代人民体育的内涵不断深化和延展,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遵循;坚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胸怀天下,主动承担大国体育责任,个人、国家、人类多维度协调发展的体育事业。新时代人民体育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协调发展机制,加强生态融合建设,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健全共建共享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人民体育创新发展的路径包括完善深度融合机制,发挥全民健身多元价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高竞技体育综合水平;深化供需双侧改革,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体育文化繁荣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大国体育外交。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05期
    106
  • 作者(Author): 赵素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而深刻,是新时代新征程理解把握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上建构起彼此相契合的同一形态;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之路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确立了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理念;就价值逻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根”“魂”渊源的内在关系,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中国气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独特价值作用,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与自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05期
    99
  • 作者(Author): 李爱彬, 鲁瑞丽

    摘要:行业特色高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以更为科学的转型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时代命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对高等教育分类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也带来新契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然包含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新发展理念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如何明确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内涵及构建支持特色发展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以政府、行业特色高校和行业三方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作为重要基础,聚焦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自主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行业专门人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标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阐述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实践,兼顾行业特色高校生存共性与发展特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理论构想——包括5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6个具体的三级指标,以期为高校分类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建构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的高校评价研究体系,更好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05期
    110
  • 作者(Author): 郭湛

    摘要: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式”,可以说是某种逻辑的“式”。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曲折和迅速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中渐趋成熟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在这样的发展点上,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向特殊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之“式”,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就其基本涵义而言,大致有六个层面应该加以思考和讨论:(1)中国现代化的形态即形式之“式”;(2)中国现代化的活动即方式之“式”;(3)中国现代化的样态即模式之“式”;(4)中国现代化的结构即构式之“式”;(5)中国现代化的程序即程式之“式”;(6)中国现代化的规则即法式之“式”。贯穿所有这些层面的“式”之中的,是作为主体即人的目的、价值和取向。由此就形成了纵横贯通于其中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需要各门科学,包括哲学的研究来揭示和把握,从而有助于引导中国式现代化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04期
    116
推荐专家
1
推荐企业
1
  • 尤洛卡精准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煤矿顶板灾害防治设备的龙头企业。公司的主导产...

    尤洛卡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