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相对孔隙结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8#煤为例
-
煤炭科学技术
- 网络首发时间:2023-11-20 14:23:13
-
117
-
作者
赵伟波刘洪林王怀厂刘德勋李晓波
-
单位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摘要
寻找深部煤层气资源分布,亟待查明深部煤储层煤相特征和孔隙分布特征。为此,在开展榆林地区煤岩显微组分、核磁共振孔隙和电镜分析的基础上,查明了榆林地区煤岩显微组分和孔隙分布特征,评价了8#煤的煤相和孔隙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8煤层煤岩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成煤早期植物类型应主要为木本植物,后期随着覆水程度增大而逐渐转变为木本+草本混生植物为主;②本溪期8#由早期为湿地森林沼泽逐步演化为后期开阔水域沼泽,沼泽水体相对滞留,沼泽环境稳定,利于有机质富集和煤层结构稳定;③研究区8煤大孔占比与结构保存指数(TPI)两者呈现正相关,而与凝胶化指数(GI)呈现负相关;④基质镜质体发育密集气孔群或稀疏带状气孔群,团块镜质体中发育少量气孔,结构镜质体中发育原始组织孔,多为矿物充填,均质镜质体气孔不发育。结论认为:榆林地区煤层孔隙分布受到煤相和显微组分控制,开阔水域沼泽相的煤层孔隙结构呈现三峰,其中微孔和大孔发育最好,湿地森林沼泽相煤层孔隙结构呈现双峰,微孔发育好,大孔发育较差。
-
关键词
煤层气煤相孔隙结构鄂尔多斯盆地
-
文章目录
0 引言
1研究区地质概况
2样品采集与分析
2.1样品采集位置
2.2核磁共振测量
2.3 显微组分和反射率测定
2.4 煤岩微观孔隙观测
3结果分析
3.1煤岩煤质特征
3.2显微煤岩特征描述
3.3煤相学特征参数计算
3.4煤岩气孔发育特征
3.5煤孔径分布特征
4讨论
4.1榆林地区深部及邻区8#煤储层特征对比
4.2镜惰比与成煤沼泽覆水环境
4.3 GI-TPI值与成煤沼泽环境
4.4 GWI-VI图与成煤沼泽环境
4.5 T-D-F图与成煤沼泽环境
4.6 煤气孔发育特征与煤岩组分关系
4.7煤孔隙结构特征与煤相参数关系
4.8 煤孔隙结构特征与煤相沼泽类型关系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