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brings abou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LIU Hong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趋势, 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引领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这是一次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 机不可失, 时不可待, 它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界, 而是影响到每个企业、每一个人, 将对全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变革。
新质生产力带来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生产流程全面优化、个性化与定制化生产、协同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新质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高新技术为核心, 通过引进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流水线, 全面提升生产精度、质量和效率, 实现高效、智能、绿色的可持续生产。同时, 新质生产力鼓励企业间协同创新, 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式, 实现产业升级和价值链优化, 提升产业经济竞争力与高质量发展。此外, 新质生产力还将带来市场营销的转变升级, 企业通过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 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满足新的消费需求。
随着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新质生产力还将给人们的生活品质带来极大提升。以新场景、新服务、新体验、新潮流为特点的新型消费不断涌现,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交通、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使得人们日常生活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新质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关系推动下的共享经济、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理念,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引导人们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
为加速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我国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煤炭经济研究》杂志2024 年第7期特别策划推出“能源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与政策研究”专题, 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能源企业的众多专家学者立足不同视角, 对新质生产力在能源行业的创新实践、评价方法等问题展开了深刻且富有成效的学术探讨。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本期论文中, 有作者将深度学习中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算法(LSTM) 和传统的局部加权回归平滑法(LOWESS) 相结合, 构建出一种既能精准识别天然气用量异常, 又能精确检测具体异常时间的异常检测模型, 旨在提升天然气市场检测效能、推动天然气行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 有作者提出通过“源网荷储互补” 的方式, 打破源、网、荷、储各自的体制和原有各自独立的规划运营方式与调度方式, 形成集中供能和分布供能相融合的多能互补系统,以提升电力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还有作者专门探讨了如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 支撑石油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智慧。
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评价方法也是本期论文的亮点之一。有文章从行业内部组织绩效、行业发展绩效两个维度, 对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益展开研究, 构建了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也有文章对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的赋能机理与组态路径进行了验证; 还有作者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 采用熵值法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测度; 另有多位作者分别对能源、环保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发展效率、经济效益进行了模型分析与定量评价。
作为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 劳动者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 就业结构悄然发生变化, 传统的、低技能岗位正在被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所替代, 需要一批新兴的、高技能人才来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有作者结合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现状, 明确了煤炭行业新质人才培养的三重定位, 构建了煤炭行业新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总之, 在享受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 我们更要关注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政府、企业、个人多主体联合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健全完善监管体系等方式, 提高个人素质完善自我技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 实现人与科技的和谐共生。本期专刊旨在持续激发学术界与产业界, 对这一关乎能源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议题, 展开更加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