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2021封面文章(《煤炭经济研究》)

来源:煤炭经济研究

《煤炭经济研究》创刊于1981年,月刊,封面文章涵盖了我国绿色与智慧矿山的发展前景、数字化能源技术、未来能源企业环境与财务发展战略、能源行业发展经济评估手段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行业视野

封面文章

类别

189个

关键词

105位

专家

50篇

论文

17161IP

点击量

8181次

下载量
  • 作者(Author): 任世华, 郭辰辰, 张琦

    摘要:梳理国内外主要的碳中和研究机构,对比分析机构的研究类型和部署的研究方向,总结国外经验,为我国碳中和研究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在碳中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基本与国际同步,但在跨行业、跨领域的广泛合作以及大型商业化项目的运行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应统筹协调好各领域的碳中和研究机构,合理配置研究资源,形成合力,快速取得技术突破,助力碳中和实现。
    免费下载
    煤炭经济研究
    2021年第09期
    364
    182
  • 作者(Author): 陈铭明, 左强, 杨世海, 方凯杰, 竺杏月

    摘要:电力需求具有诸多响应主体,已有电力需求响应主体之间存在不协同、相互割裂的弊端,使得难以形成完善的互利共生合作框架体系,为解决此问题,在阐述共生理论的基础上,纳入政府机构、用户、电网企业、发电企业4个主体,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推动、用户倒逼的多主体共生体系框架,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多主体共生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分别从利益关系、交易频率、共生媒介与空间布局4方面提出了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偶然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信誉型共生、契约型共生、政策型共生;卫星式共生、区域集聚式共生、模块化网络共生12种电力需求响应互利共生模式,分别对12种模式进行详细阐述。最后进行了总结,拟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电力需求响应的政策提供理论决策参考依据。
    免费下载
    煤炭经济研究
    2021年第09期
    227
    113
  • 作者(Author): 吕靖烨, 董潇

    摘要:基于内外部双重视角,以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负债程度、企业规模为解释变量,以媒体关注度、地区、年份为切入点,选取2017—2020年30家火力发电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深入挖掘内外部因素对碳信息披露的影响。结果显示,负债程度、企业规模、媒体关注度对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则未呈现,但在媒体调节作用下发展能力对碳信息披露呈现正向影响。各地区间的差异虽仍明显存在,但整体披露情况在近四年向好。这为促进火电企业开展碳信息管理、加强治理从而有效发挥内外部因素的正向影响提供了依据。
    免费下载
    煤炭经济研究
    2021年第09期
    235
    92
  • 作者(Author): 崔涛

    免费下载
    煤炭经济研究
    2021年第03期
    227
    178
  • 作者(Author): 王新平

    摘要:  习近平主席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推动“双碳目标”,态度要坚决,行动要积极,有步骤、分阶段推动中国能源工业梯次转型,务实有序加以推进,意义重大。    从中国能源工业转型路径来看,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到能源电气化时代全面来临的大趋势。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必然以光伏、太阳能、风电、核电、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流,传统化石能源的一次消费占比必将逐渐减少,能源消费的绿色化、低碳化、新能源化趋势不可逆转。二是新能源和低碳能源迎来空前发展机遇。以光伏、太阳能、风电、核电、氢能、生物质能等为主流的新能源,与之相关的技术创新、产业布局、新材料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必将迎来重大机遇。三是智慧能源网络中心成为新电网高效运行的必然选择。未来多种新能源共同支撑我国电气化时代的能源消费,必然需要实时在线的智慧能源网络中心进行峰谷调配、地域协调、电网协同。四是特高压输配电系统的全面优化升级刻不容缓。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0年底,光伏发电量华东、华中、西南占比仅为34.3%,其余65.7%的光伏发电量分布于西部地区。事半功倍地推进全国范围的碳中和,基于特高压远距离输配电技术的电力区域空间规划成为必要。五是煤电调峰的核心功能重要性得以凸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可行的能源供应方案只能是:新能源为主,煤炭发电为辅;新能源发电满足日常需求,煤炭发电应急调峰。尤其是在遭遇极端灾害天气、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重大突发国际危机事件等情况下,煤炭(煤电)的应急供应作用更加不可替代。六是储能技术成为世界能源科技创新关键。展望未来,大力发展规模化储能技术研究、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深度脱碳技术,先进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跨学科交叉的颠覆性技术,是实现智慧能源网络的重要支撑。七是减碳捕碳及碳资源化利用是能源工业的未来趋势。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包括减碳、降碳、固碳、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等。短期看,减碳、降碳、碳封存是可以立竿见影的技术手段;长期看,固碳、碳捕集、碳利用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基于碳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富碳农业”“富碳工艺”“富碳种植”等创新技术,CO2就从废弃物排放升级为关键的工业、农业资源,这是全球能源产业低碳化发展转型与碳工业资源化应用的双重福音。    能源工业转型的支持政策,应侧重考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国际互认的碳核算、碳核查、碳认证体系是当务之急,将有力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迅速步入正轨,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构建碳交易市场体系,有效推动碳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推动碳资源配置优化,以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碳减排,并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科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第三,摸清全国林草资源固碳潜力,继续培育挖掘固碳资源能力。全面摸清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绘制“全国林草湿地碳汇储备一张图”,为企业储备林草资源碳汇潜力。第四,锚定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政策包激发多方主动作为。实现碳中和,需要政府、企业、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者等社会多方主体积极参与,主动作为,针对多方主体不同诉求,制定激励政策包引导多方主体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必不可少。如:建立企业“用能预审制度”“用能权交易制度”,出台“草地征占用管理办法和补偿标准”等成体系的政策激励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管理方法”和“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有效激发矿山企业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激发农户退耕还草、饲草养殖、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机制,探索林草结合、草农结合、草果结合、草蜜结合等多种经营模式,更有利于为我国能源工业积累大量的生态碳汇资源。
    免费下载
    煤炭经济研究
    2021年第06期
    743
    199
  • 作者(Author): 庄丹瑜, 符磊

    摘要:基于2003—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效应,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进一步研究在碳排放量不同分位点上中国OFDI对其影响作用的差异性和“一带一路”倡议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结果显示,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排放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整体表现为“污染光环”效应。中国OFDI对不同碳排放水平国家(地区)存在差异性影响,由于低排放水平国家具有吸收以相对高污染的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投资偏好和较大的技术差距,中国OFDI会增加这些东道国的碳排放,但随着东道国碳排放量的提高,通过外溢的绿色技术效应,中国OFDI对其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进而推动相关国家碳减排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带来了绿色的环境效应。
    免费下载
    煤炭经济研究
    2021年第06期
    270
    90
  • 作者(Author): 朱琳, 廖华, 伍敬文, 艾先能

    摘要: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呈现明显区域性特征。对江西省某县1827户家庭能源消费和社会经济状况开展调查,分析了影响家庭用能行为的相关因素。城镇家庭户均能源消费量大于农村家庭,主要体现在天然气使用方面;城乡炊事用能均以液化气为主,农村使用液化气的家庭占比比城镇地区高14个百分点,城镇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占比比农村地区高24个百分点。城镇家庭在制冷、取暖方面能耗均高于农村家庭。家庭收入、人口结构、户主受教育程度、住房结构与家庭用能差异相关。南方地区家庭能源转型工作应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家庭炊事用能转型,加强城镇地区天然气基础设施规划与运营,做好各燃气站配送管理工作保障农村地区液化气供应,重视普及燃料健康意识等。
    免费下载
    煤炭经济研究
    2021年第06期
    257
    188
  • 作者(Author): 闫敬旺, 王树斌, 刘朝军

    摘要:为了实现煤炭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构建黄河流域煤炭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黄河流域煤炭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煤炭产业发展指数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数整体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煤炭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较为密切,且受煤炭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煤炭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趋于良性协调发展态势,但区域间差异显著,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下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最低。
    免费下载
    煤炭经济研究
    2021年第06期
    267
    193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