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_“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专题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专题来自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02期,共4篇研究成果。

行业视野

社会科学

类别

15个

关键词

17位

专家

4篇

论文

646IP

点击量

0次

下载量
  • 作者(Author): 李包庚, 李琳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进程,科学回答文明形态的划分依据、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本动力和未来图景等问题,提出文明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世界文明交往与冲突的必然性等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引领地位,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同发展多样的精神文明相结合,提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文明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发展理念搭建“一带一路”实践平台,以“共善”凝聚“共识”,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文明体系,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创新人类文明共存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全新历史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注入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02期
    100
  • 作者(Author): 高玉梅

    摘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既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人类追逐进步与美好生活使然。从19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奋斗,中华民族从被动进入现代社会到主动发展现代化,进而找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演进的新形态。在此期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青年提供了在场的实现自身价值的命运时空,而中国青年适逢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使命的召唤。中国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及其价值张力的显现使其作为社会政治群体一出场就具有现代性批判的革命意义,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成长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中国青年的现代意识既是对旧社会、旧制度、旧文化的反叛,也是对新社会、新制度、新文化的向往。其现代意识的觉醒既有客观条件的催动,也有先进思想者的启蒙和引领。在当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节点上,中国青年要建构与表达历史主动性,要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增强历史自信、明晰历史使命、释放历史张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02期
    121
  • 作者(Author): 樊荣, 黄晓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日益演绎成为意识形态领导权争斗和争夺的话语空间,导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坚持协同治理成为顺势而为。参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领导主体、主导主体及参与主体的层级性结构表征不同于现实空间而趋于平等化,各主体的功能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主体间协同关系更需要具有公共性,从而多主体协同参与治理成为发展趋向。而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主体协同治理却面临困境,对去中心化的误解制约了治理主体实现协同,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选择阻碍了达成协同治理意愿,网民无序表达行为与协同治理的价值目标相背离,最终导致治理主体合力不足而弱化了协同治理效应。为此,应秉承协同治理理念塑造稳定有序的网络空间,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主体合力机制,打造完善的网络公共讨论平台等方面,为多主体协同治理提供空间和渠道,构建适应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02期
    208
  • 作者(Author): 焦金波, 许佳, 徐闻浓, 尹茵, 马静楠, 李娟, 张倩, 李雪阳, 张勇, 王兴旺, 张景奇, 杨毅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同体。时代融涵性、问题指向性、理论创新性、现实建构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时代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作出的原创性论断,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位的文化认知,确立以“人”为主体的文化条件,捍卫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利益需要的文化生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客观的历史演绎基础和条件,有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其中,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处处展现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战天斗地大无畏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一切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事业追求的价值观。这“三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观”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提供了具体的考量标准和评价尺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02期
    217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