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专题

来源:煤炭学报

我国在2020年提出“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国家重大战略。碳中和既是一场系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能源革命、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生活革命等多维度,而科技支撑是其实现的关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并显现出勃勃生机,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面临诸多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的挑战,如:地球碳循环机制、下一代气候模型、数字孪生地球、新型能源系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核算等。目前,全球范围内,产业界、学术界和公共管理部门就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大规模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实施节能减耗,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有效提升地球碳汇能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依靠的措施各不相同,据估计,欧洲国家50%的碳减排将依靠节能实现。我国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为主体的化石能源活动,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实现碳中和最根本、最直接的路径;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节能提效、原料替代、工艺优化、循环经济、区域协同等举措,调整转变重点领域高耗能产业结构与高排放生产方式,持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实现零碳排放或低碳排放,是我国实现碳中和当前最重要、最经济的路径;倡导低碳消费、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源泉;而提升碳汇能力将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对我国碳中和路径的有益补充。这些碳中和的实施路径都是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科将来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国家重大需求和任务牵引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在零碳、低碳、去碳技术及碳监测与管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碳中和科技创新能力与示范应用能力。同时,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相关技术的有效性和颠覆性等方面尚面临诸多挑战,不论是零碳的新能源与智慧能源,低碳的节能提效、新工艺和循环经济,去碳的碳捕集利用封存、甲烷利用减排和生态碳汇,还是碳监测与管理等,都亟待展开深度攻关。

为促进我国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科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助力突破“双碳”领域卡脖子科技问题,《煤炭学报》编辑部组织策划了“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题。专题自 2022 年 6 月征稿发布以来,受到了煤炭及其相关行业科技界同仁的高度关注与鼎力支持,共收到来稿 108 余篇,最终录用刊登 30篇。论文内容涵盖煤炭绿色低碳开发、煤炭能源清洁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修复与碳汇、碳监测与管理等研究方向。在专题刊出之际,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评审专家认真细致的审阅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衷心感谢《煤炭学报》编辑部在专辑策划、评审与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希望该专题的出版,可为从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启迪,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为我国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贡献智慧!

行业视野

碳中和

类别

78个

关键词

111位

专家

18篇

论文

4644IP

点击量

2140次

下载量
  • 作者(Author): 郭效博, 王玮, 赵平, 徐俊明, 刘朋

    摘要:以油脂为原料通过加氢脱氧方式制备烃基生物柴油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在烃基生物柴油的制备过程中,为降低油脂加氢脱氧过程中碳原子的损失,制备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至关重要。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Ni-Fe双金属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硬脂酸加氢脱氧反应;采用XRD、TEM、HRTEM、XPS、NH3-TPD、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探索了制备条件及金属Fe的加入对Ni基催化剂理化特性及加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 ℃还原、10% Ni金属负载量、Ni/Fe质量比=3∶1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表现出较佳的加氢脱氧性能,Fe的加入与Ni形成了FeNi3合金,Ni和Fe金属的内部相互作用还促进了Ni-Fe团簇的高分散性和形成了较小的粒径尺寸。此外,FeNi3合金的形成还降低了Fe、Ni催化剂的还原温度,提升了Fe、Ni催化剂的中等酸活性和总酸度,这促进了催化剂的加氢脱氧活性。考察了反应温度、初始H2压力、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硬脂酸加氢脱氧反应的影响。得出260 ℃、3.0 MPa、4 h、0.02 g催化剂用量为最优加氢脱氧反应条件,催化剂在该条件下实现催化硬脂酸加氢脱氧反应100%转化率和较高C18选择性(93.5%)。最后,通过与商业催化剂进行催化性能对比,表明该催化剂在反应活性及C18选择性方面均存在显著优势。这项研究为下一步油脂原料的选择性加氢脱氧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指导。
    免费下载
    煤炭学报
    2023年第06期
    234
    132
  • 作者(Author): 刘鼎盛, 焦月, 梅长彤, 肖慧宁, 李坚

    摘要:电致变色技术是一门极具潜力的应用科学,正逐渐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深度关注。主要从电致变色器件(Electrochromic Devices,ECD)的工作原理、器件结构、材料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总结。新兴的柔性ECD其具有质量轻、灵活、便携等优点在智能穿戴和柔性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更为广泛。然而柔性ECD在生产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亟待解决:① 常规的玻璃基底制备出的刚性电致变色器件柔性不足、原材料稀缺且不可再生;② 传统的液态电解质在使用过程中易泄露、腐蚀、蒸发,严重影响器件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③ 电致变色层电化学稳定性较差,影响器件使用寿命。从结构和性质方面讨论了纤维素材料用作ECD柔性基底、电解质、电致变色层的应用和优势。纤维素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力学性能,以其作为ECD器件的基底可规避常规玻璃基底柔性不足、原材料稀缺等缺陷;在电解质层中合理引入纤维素,其三维网络结构及主干上的官能团可通过形成离子键、氢键的方式提高电解质的机械性能与导电性能;在电致变色层中合理引入纤维素,纤维素的三维网状结构能为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及缓解电子/离子嵌入、脱出过程引起的体积膨胀,有助于改善电致变色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纤维素基柔性ECD在节能建筑、显示设备及储能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柔性电子器件引入纤维素对扩展其应用范围和提升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免费下载
    煤炭学报
    2023年第06期
    427
    187
推荐专家
1
推荐企业
1
  • 贵州能博会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