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司法审判的限度审视与应用路径——基于对ChatGPT算法的法律批判
-
109
-
作者
林洧
-
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摘要
人工智能在参与司法审判的过程中常被认为是辅助法官的工具,这是新兴技术之工具理性与司法制度之价值理性间的博弈结果。这也是在弱人工智能情境下的法学共识,人工智能处于辅助审判的定位。如今,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新应用,在智性上有显著的提升,甚至具有产生算法意识的可能。ChatGPT的技术特征与算法逻辑使其具有更高的智能水平,但其仍受到法律的限制,无法具有法官能力。同时,ChatGPT目前仍无法具有心性与灵性,无法通过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检验,不具备公正司法的能力,也无法替代人类法官。例如,ChatGPT无法满足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要求,也无法替代当事人的意思自治。ChatGPT确实有助于提升司法效率,并保障法院与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却无法确保公正司法,无法替代当事人处分实体利益。在这个角度,ChatGPT更大的作用是促进司法效率,并非保障司法公正,法官的审判权与当事人的处分权仍是其应用的禁区。技术革新并不足以颠覆人工智能在司法应用中辅助审判的基本原则,人工智能需对程序性事务与实体性事务区别对待,慎入诉讼后阶段的审判权行使活动,以此保障人类法官公正、独立、自由地进行司法裁判。
-
关键词
人工智能ChatGPT司法审判算法偏见大型语言模型
-
文章目录
一、技术审视:ChatGPT算法的功能运作与法律批判
(一)ChatGPT的算法基础与技术逻辑
(二)ChatGPT的法律风险与法律批判
二、ChatGPT在司法审判上的限度:公正无法被自动化
(一)检验标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二)限度之内:司法效率与程序利益
(三)限度之外:司法公正与实体利益
三、定位的回归: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审判的路径展开
(一)整体思路:坚守辅助审判原则
(二)具体路径:范围与限度的建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