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作者(Author):苏健, 梁英波, 丁麟, 张国生, 刘合

    关键词(KeyWords): 碳达峰, 碳中和,碳减排,能源消费结构,趋势预测,战略路径

    摘要(Abstract):作者:苏健, 梁英波, 丁麟, 张国生, 刘合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经济管理学院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
  • 作者(Author):黄震, 谢晓敏

    关键词(KeyWords):碳中和,能源变革,电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

    摘要(Abstract):作者:黄震, 谢晓敏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碳中和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已成为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碳达
  • 作者(Author):陈晓红,胡东滨,曹文治,梁伟,徐雪松,唐湘博,汪阳洁

    关键词(KeyWords):数字技术,碳中和,能源行业,路径

    摘要(Abstract):作者:陈晓红,胡东滨,曹文治,梁伟,徐雪松,唐湘博,汪阳洁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中南大学商学院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技术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最佳工具。能源行业
  • 作者(Author):魏文栋, 陈竹君,耿涌,蔡闻秋,刘瀚斌

    关键词(KeyWords):循环经济,碳中和 ,“3R”原则,资源效率,节能,减排

    摘要(Abstract):作者:魏文栋, 陈竹君,耿涌,蔡闻秋,刘瀚斌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 作者(Author):张鸿宇, 黄晓丹, 张达, 张希良

    关键词(KeyWords): 碳中和,能源转型,新能源,社会效益

    摘要(Abstract):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能源系统需要深度转型,而发展新能源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文章利用综合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模型框架,比较了当前能源系统转型力度下和未来能源系统加速转型下的经济社会成本和收益。研究表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深度转型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和美丽中国的空气质量要求的必要条件;风光发电的大规模发展将促进自身成本和我国用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带动我国光伏和风电设备出口及其他出口行业的发展,驱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加速能源转型还将带动就业岗位的净增长和环境健康效益,避免大量因碳排放造成的社会成本。
  • 作者(Author):魏凤,任小波,高林,高国庆,周超峰

    关键词(KeyWords):氢能战略,碳中和,全链条,加速商业化,技术储备

    摘要(Abstract):氢能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清洁能源受到了全球瞩目。鉴于美国有逾30年的氢能研发和应用实践经验,文章对美国政府制定的氢能发展规划和战略开展详细调研,分析了自1990年以来的美国氢能战略及发展目标、方向、成效,并重点剖析美国2020年最新氢能发展战略和2021年氢能攻关计划。文章认为,当前美国氢能战略已经从最初建立氢能技术储备和推动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行业的应用,转变为推进碳中和目标下加快氢能全链条、低成本技术开发应用,尤其是绿氢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等方向,具有实现碳中和目标、建立和发展氢经济、在全球氢能技术和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等多元化目标;同时,美国在电解水技术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研发示范经验,未来将向兆瓦级规模和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制氢等方向发展。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文章针对我国氢能战略提出了加强氢能发展顶层设计、攻关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建立氢能全技术链发展模式、加强对外合作、开展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建议。
  • 作者(Author):张金涛,雷星晖,苏涛永

    关键词(KeyWords):管理层谦卑,研发投入强度,产权性质,风险承担,行业竞争

    摘要(Abstract):  谦卑是一种品质,意味着愿意承认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欣赏他人的积极价值、优势和贡献。谦卑不仅被看作是一种道德诉求,更被提升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智慧,服务型领导、参与型领导、
  • 作者(Author):隋旺华

    关键词(KeyWords):安全地质学,深部矿山,突水,冲击地压,煤和瓦斯突出,危险源,风险评估

    摘要(Abstract):矿山安全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而其中的地质条件和成灾机理研究是事故防控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地研究安全地质的学科和工作机制。因此,提出应建立矿山安全地质学新的交叉学科。针对矿山建设和采掘安全生产的需求,介绍了矿山安全地质学的概念、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主要矿山安全地质问题、安全地质问题风险评价等,并对矿山安全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防控关键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同时,本文还简要综述了本期深部矿山安全地质专辑收录的主要文章在矿山安全地质方面的创新性工作,期望为深部矿山安全地质理论研究与灾害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 作者(Author):窦林名,周坤友,宋士康,曹安业,崔恒,巩思园,马小涛

    关键词(KeyWords):冲击矿压,动静载叠加,三场耦合监测,云平台,强度弱化减冲,强弱强结构

    摘要(Abstract):随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矿冲击矿压灾害形势严峻,冲击矿压机理、监测预警技术及防控技术的研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论文系统总结了团队多年来研究成果及进展,提出了动静载叠加诱冲机理,基于动静载力源和能量主体划分了冲击矿压类型。提出了冲击危险"应力-震动-能量"三场耦合监测原理,建立了冲击危险应力场-震动场-能量场三场多参量综合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并构建了多参量带权重的时空预警模型,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开发了冲击矿压风险智能判识与多参量监测预警云平台,实现冲击危险监测数据与防治措施信息的融合,提高了冲击危险监测预警效能,提出了冲击危险强度弱化减冲原理和巷道围岩强弱强结构原理,并给出了基于动静载的冲击矿压分类监测预警和防治方案。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冲击矿压研究进展,可为深部冲击矿压防治提供重要指导。
  • 作者(Author):宫凤强,潘俊锋,江权

    关键词(KeyWords): 岩爆,冲击地压,煤冲击,深部工程,工程地质灾害,静动(或动静)组合加载,能量守恒

    摘要(Abstract):岩爆和冲击地压原来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完全是由于人类进行深部地下空间利用、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等工程建设时诱发产生的,两者同属于最典型的深部工程地质灾害。由于历史原因,岩爆和冲击地压长期存在概念混用的情况。本文比较详细地综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领域国内早期的研究历程,系统解析了岩爆和冲击地压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研究对象(硬岩和煤的承载强度、储能及释能能力、弹脆性)、受力条件(地应力、扰动应力)和边界条件(开挖和开采方法及工序、扰动范围和时效性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均存在根本区别;在表观现象、限定对象、研究对象、赋存条件、行业领域、工程建设方法、工程建设目的、要求及支护性质、诱发机理、倾向性判据、划分类型、划分等级、等级评价方法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也存在很大差异。综上,岩爆和冲击地压是并列的两类地质体动力破坏现象,两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综合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各自的定义和内涵。岩爆的定义为发生在深埋隧道(隧洞)、深部矿山巷道及矿柱部位的硬岩弹射、爆裂或崩落现象,伴随不同程度声响;冲击地压定义为发生在深部煤矿中煤抛出现象,释放出不同程度的动能,严重时往往伴随震动、巨响、气浪或冲击波。从煤动力冲击破坏的现象与名称统一的角度考虑,建议用"煤冲击"代替"冲击地压"概念。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研究中的7点认识。最后,从研究对象、受力条件和边界条件等3个方面讨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关键机理问题,即从静动(或动静)组合加载力学的角度研究岩爆和冲击地压,符合深部地质体破坏的全受力路径,同时要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研究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问题。在岩爆和冲击地压的机理分析、预测预报、监测报警、调控防治中,都要科学认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注:本文因为无法找到与冲击地压契合的英文名称,在英文摘要中同时存在"coal burst"和"coal bump"两种表达)。
推荐企业
1
  • 中国煤炭科工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