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煤矸石堆积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组成与生物有效性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峰峰矿区为例
  • 作者

    孙涛宋世杰常青王晨晨张艳杰彭芮思王艺

  • 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省地理信息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摘要
    煤矸石地表堆积是我国东部煤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典型形式,造成堆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控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河北峰峰矿区某在用煤矸石山周边(方圆300 m以内)浅层土壤(垂直深度40 cm以浅)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Cu、Cr、As、Pb这4种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含量,基于生物活性系数(MF)和生态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计算与评价4种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生态风险,剖析4种土壤重金属形态组成与生物有效性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煤矸石的堆存具有提高周围土壤中Cu、Cr、As、Pb有效态质量分数和降低残渣态质量分数的效应,且与距煤矸石山的水平距离成反比,当水平距离达到或接近300 m时,该效应基本消失。(2)土壤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与4种重金属有效态质量分数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6,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p<0.05),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空间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3) 4种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可分为2个类型,Ⅰ类为“MF值一般大于3,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如Cu、Cr,Ⅱ类为“MF值一般小于3,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同质性”,如As、Pb。(4)当距煤矸石山水平距离分别小于80和40 m时,土壤重金属Cu、Cr的MF平均值超过中等风险水平阈值的60%,应予以重视。建议综合考虑煤矸石山存续状态、土壤重金属累积效应及生物有效性空间变化特征等因素,制定煤矸石堆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精准防控及安全利用策略。
  • 关键词

    煤矸石山土壤重金属形态组成生物有效性空间特征污染物含量生态风险峰峰矿区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北省科学院科技计划项目(21105);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DZBZ2022Z-03);
  • 引用格式
    孙涛,宋世杰,常青,王晨晨,张艳杰,彭芮思,王艺.煤矸石堆积区土壤重金属形态组成与生物有效性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峰峰矿区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22,50(10):85-95.
相关问题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