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作者(Author):向书江, 张骞, 王丹, 王舒, 王子芳, 谢雨琦, 高明

    关键词(KeyWords):InVEST模型, LUCC, 碳储量, 脆弱性, 重庆市主城九区

    摘要(Abstract):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探明碳储量对LUCC的响应及脆弱性,对区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评估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主城区耕地面积减少743.29 km2,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773.48 km2。前10年土地转移面积6.05%,后10年转移13.98%,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累计减少5.78 Tg,其中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是碳储量急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碳储量分布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3)近20年主城区均表现为碳源,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14.73,PI指数为-2.50~ -2.59 Tg,均表现负面潜在影响,且2000—2015年间脆弱性不断恶化,2015—2020年间脆弱性有所缓解。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并为西部其他同类型山地城市提供借鉴。
  • 关键词(KeyWords):土地利用变化, 碳汇, 碳中和, 优先区识别, 陕西省

    摘要(Abstract):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为有效识别植被碳汇服务功能提质增效的优先区,利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陕西省植被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分布格局,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林草生态建设碳汇增长空间差异,确定林草生态建设提质增效对象区域。结果表明:(1)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也主要发生在三者之间;(2)1980― 2020年陕西省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增加91.88×106 t,增幅3.16%,呈现出“总体上南高北低、局部地区明显过高或过低”的地带性分布特征;(3)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碳汇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存在全局空间相关性,表现为一定的空间趋同集聚现象;(4)陕北地区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极优先区和优先区,陕南地区为中等优先区,关中地区为一般优先区。研究基于不同区县生态系统碳汇年均增长率的差异,确定生态治理优先区域,可为实现生态修复工程主导模式的分区管理以及碳汇能力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 作者(Author):刘海洋,王录仓,李骞国,严翠霞

    关键词(KeyWords):城市联系网络,空间指向性,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黄河流域,高铁,核心—边缘结构,高质量发展

    摘要(Abstract):基于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城市网络联系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指向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①流域内城市网络密度较低,平均路径较长,与其"承南接北"的区域地位不相匹配。②形成以陇海线、下游黄河干流和包海高铁为轴线的骨干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突出。③流域内—外联系网络形成两大(郑州和西安)、一小(济南)三个核心,高等级网络以三者为核心节点向域外辐射。强集散能力节点城市集中在"陇海线—下游黄河干流"一线。域外主要联系方向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④流域内部网络和内—外联系网络相比,"陇海线—下游黄河干流"和包海高铁一线以东城市优势更为凸显。⑤流域不同地区网络联系的空间指向性差异明显。流域内部联系多指向省会城市,内—外联系的空间指向上存在明显的上中下游分异。
  • 作者(Author):薛明月,王成新,赵金丽,李梦程

    关键词(KeyWords):空间变差函数,地理加权回归,旅游经济,黄河流域,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交通条件

    摘要(Abstract):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州、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5、2009、2013、2017年截面数据,采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并结合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H-H和L-L集聚分布的空间态势,其中L-L集聚区范围不断缩小,H-H集聚区从黄河下游地区向黄河中游地区逐渐延伸;②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不断缩小,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不断增强,东—西向成为其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方向;③交通区位条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黄河流域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
  • 作者(Author):陆佳敏,徐俊辉,王卫东,王浩,徐孜俊,陈留平

    关键词(KeyWords):氢能,盐穴储氢,地下存储,低碳经济

    摘要(Abstract):随着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能源行业一直在寻找可再生能源来满足绿色消费需求。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了落实能源 需求变革,氢能的安全高效存储尤为重要。地下储氢技术由于其储氢规模大、综合成本低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分析了世界地下储氢项目概况和研究进展,突出显示了盐穴储气密封性好、结构稳定、操作灵活的优点, 是目前大规模地下储氢最有前景的选择。从氢气的特点出发,综合阐述了在工程实施中氢气的注采对井况和地 下环境造成金属腐蚀、橡胶失效、水泥降解、氢气泄露等问题,为国内发展盐穴储氢技术研究提供借鉴。进一 步结合中盐金坛盐穴综合利用的经验以及江苏地区的地域特点,探索盐穴储氢的技术路线的可能性。该路线通 过将水电解制氢技术、盐穴储氢技术及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相结合,解决“制、储、运”的关键问题,为中国实 现“双碳”目标提供思路。盐穴储氢具有能源电力消纳、电网削峰填谷、跨季节存储、平衡氢能供需以及低成本 等优势。这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剩余电量的大规模存储、绿色清洁氢能源的使用与发展以及节能减排,发展低 碳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作者(Author):王炯,马磊 ,刘鹏 ,刘义鹏,陈鹏程,宋立志

    关键词(KeyWords):硐室群支护,高地应力,软岩支护,数值模拟,施工方案优化

    摘要(Abstract):为解决新河煤矿-980m 水平硐室群在掘进及支护过程中的大变形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 研究了相邻硐室不同开挖顺序对围岩破坏的影响;其次运用 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相邻硐室群的不同开 挖顺序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围岩塑性区最小破坏体积 VP,并得出最优施工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已 开挖硐室群进行支护设计,提出泵房主体及壁龛前期采用锚网、注浆锚索、喷浆,后期采用钢筋混凝土砌 碹的联合支护方式,并对实施该支护方案的硐室群进行了支护前后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水泵 房主体硐室顶板最大下沉量由 927mm 下降至 30mm,底臌量由 1036mm 下降至 6mm,主体泵房左帮移近 量由 1010mm 下降至 10.9mm,壁龛掌面移近量由 700mm 下降至 9.9mm,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顶底 板位移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断面两帮最大移近量为 8mm,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 15mm,巷道支护效果 良好,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 作者(Author):张吉雄,汪集暘,周楠,孔彦龙,朱存利,刘恒凤

    关键词(KeyWords):深部矿山,矿山地热,地热与煤炭协同开发,低品位热能,绿色开采

    摘要(Abstract):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已势在必行,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伴生着热能的释放,该热能作为地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深部矿井开采带来的丰富地热可作为共生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基于此,本文总结了深部矿井地热资源的发展潜力以及地热与煤炭资源开采的现状,论述了深部矿井地热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创新了地热与煤炭资源协同开发的思路,阐述了矿山地热与煤炭资源协同开发的内涵与科学问题,围绕深部矿山岩热和水热资源开发这一主题,利用煤炭资源开采的采后空间及生产系统,提出了充填埋管采热、采空区储水采热、采动区封闭采热及深部原位钻井采热4种采热方法,探讨了深部矿山地热探测评价、深部大空间煤基固废吸热功能材料、多场环境下采场岩层移动特征及其控制、低品位热能的高效传输及阶梯利用和协同开发系统智能监测等技术的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成果将为中国深部矿山地热与煤炭资源的协同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为深部矿井资源系统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促进我国深部矿井绿色矿山建设与多元经济型发展。 
  • 作者(Author):倪怀玮 ,王沁霞 ,王春光 ,张艳飞

    关键词(KeyWords):实验岩石学,发展趋势,关键技术

    摘要(Abstract):实验岩石学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来模拟地球内部状态,正演研究矿物、岩石及其组分的物理化学行为,与天然矿物和岩石样品反演研究相互补充。从二十世纪初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建立地球物理实验室算起,实验岩石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认识地球内部状态和过程以及矿物和岩石成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实验岩石学研究开展约五十年,进入21世纪以来在实验平台和创新性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学科发展趋势方面,实验岩石学表现出以下六方面的特点:(1)新的高温高压实验技术不断涌现;(2)实验与分析测试技术高度融合;(3)实验模拟与计算模拟相结合;(4)从热力学平衡扩展到动力学研究;(5)从干体系扩展到对挥发分和流体的深入研究;(6)应用场景从固体地球扩展到类地行星。通过进一步开发或改进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加强与分析测试技术以及计算技术的结合,实验岩石学有望在破解地球内部流体的性质和作用、地幔演化和岩浆分异、变质反应速率和机制、类地行星形成与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方面作出关键贡献。 
  • 摘要(Abstract):  8月8日,由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AG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Queensland、University of Wollong
  • 作者(Author):Hongwei Wang, Zeliang Wang, Yaodong Jiang, Jiaqi Song,Meina Jia

    摘要(Abstrac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宏伟和姜耀东教授团队指出,复杂地质构造数字化重构及可视化方法可为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煤矿灾害的精准预测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持。论文基于在数字孪生系
推荐专家
2
推荐企业
1
  • 华洋通信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